【摘 要】
:
《哈木尼堪蒙古语研究》一文是对生活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鄂温克苏木哈木尼堪鄂温克人所使用的蒙古语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成果。以往国内外专家学者用哈木尼堪语来命名并进行过一些研究,但系统性研究甚少。因此本人基于多次到哈木尼堪鄂温克人所在地区进行的田野调查,并利用有关专家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哈木尼堪蒙古语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研究。本论文由导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结论、参考书目、附录等内容组成。导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木尼堪蒙古语研究》一文是对生活在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鄂温克苏木哈木尼堪鄂温克人所使用的蒙古语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成果。以往国内外专家学者用哈木尼堪语来命名并进行过一些研究,但系统性研究甚少。因此本人基于多次到哈木尼堪鄂温克人所在地区进行的田野调查,并利用有关专家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哈木尼堪蒙古语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研究。本论文由导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结论、参考书目、附录等内容组成。导论部分对鄂温克人相关历史、哈木尼堪一词的来历、中蒙俄三国哈木尼堪鄂温克人生活及语言现状、国内外专家对哈木尼堪蒙古语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说明了选题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几次的田野调查基本情况。第一章系统地阐述了哈木尼堪蒙古语的音系,并与巴尔虎土语和现代蒙古语进行了比较,概括出其语音方面的特点。第二章从词类及其特点方面剖析了哈木尼堪蒙古语词法,概括出其词法方面的特点。第三章从词组、句子成分、句子类型等方面对哈木尼堪蒙古语句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第四章从古词、特殊词及借词(外来语)三个方面对哈木尼堪蒙古语词汇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以表格形式展示了调查实例。结论部分总结了全文内容,归纳了研究结论。附录包括两篇田野调查收集到的哈木尼堪蒙古语民间小故事。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阐述了巴林右旗格斯尔庙从初建到拆毁、再到重建的过程,并对重建后格斯尔庙的新变化加以概述。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格斯尔庙的重建对巴林人日常生活的多重影响,以及在促进当地人对巴林文化认同方面的巨大作用。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论、参考文献以及附录五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包括论文选题背景、选题依据、选题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巴林格斯尔庙从初建到被拆毁的过程。第二章陈述了重建格斯尔庙的条件
研究目的:随着全民健身与全域旅游的发展,以及山西省"体育+旅游"精品工程的实施,推进体育旅游、非遗体育、民俗文化的融合发展成为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山西跤坛争霸赛作为山西的十大品牌文化,在培育和传播三晋文化,展现山西特色体育元素,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摔跤作为山西省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忻州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摔跤之乡"的称号,忻州"挠羊赛"历史悠久,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草原之声”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的内蒙古首家面向蒙古国听众的对外广播。自2013年3月1日开播以来,以蒙古国官方语言喀尔喀蒙古语向蒙古国听众播出新闻讯信息和专题节目,用蒙古国人熟悉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草原之声”广播坚持对外宣传“三贴近”原则,更加努力使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做到贴近蒙古国听众的思维方式和收听需求。论文有导论,主体,总结三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
本文主要围绕内部具有不连续性Sturm–Liouville算子展开研究.微分算子是线性算子中有着非常深刻应用背景的一类无界线性算子.数学物理及其它应用科学中许多问题都可归结为确定微分算子的特征值和特征函数以及将任意函数按特征函数展开成级数(或积分)的问题,其中很多实际问题,例如具有叠层的热传导问题、带有结点的弦振动问题、势函数是广义函数的微分算子等,都可以转化为内部具有不连续性的微分算子问题.广为
研究了一种垃圾渗滤液的全量处理工艺,采用"混凝—沉淀—厌氧—好氧—MBR—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处理经长时间回灌的垃圾渗滤液。结果表明:"混凝"工艺,对垃圾渗滤液原液COD的去除率约为30%~53%;氨氮的去除率为20%~23%,约从2 000 mg/L下降至1 600 mg/L,随着氨氮的去除,总氮呈相应的下降趋势;"混凝"预处理并没有增加原液的电导率,甚至出现6%~16%的降低。对原液进行1
分块算子矩阵是以线性算子为元素的矩阵,近年来分块算子矩阵的研究在算子理论领域中非常活跃.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际应用角度来讲,分块算子矩阵理论的研究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本学位论文主要考虑分块算子矩阵的共轭算子和谱,内容包括分块算子矩阵的共轭算子、无穷维Hamilton算子的共轭算子、分块算子矩阵的本质谱和Weyl谱以及无穷维Hamilton算子的本质谱和Weyl谱等.首先,研究了有界2×2分块算子矩
本文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蒙古语广播《农牧民之友》栏目为研究对象。《农牧民之友》栏目自1956年开播以来已有60年的历史。因为当时的存储设备还没有得到普及导致现在无法获取以前的节目录音,所以本文只能通过分析研究新世纪以来的样本了解该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本文由绪论和三个章节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原因,意义,现有的研究成果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概述了《农牧民之友》栏目的历史和现状。第二章具体分析《农
蒙古人在长期狩猎、放牧的过程当中,通过细致地观察野生动物的外表、生活环境、习性等来给它们命名。通过研究蒙古语中的野生动物名称的由来及种类、词义及形成结构来探究我们民族文化思维的特点,并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论文以搜集的蒙古语中1682种野生动物名称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语言描述法、数据分析法并结合语言理据学、认知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学科,从野生动物名称的种类、结构特点、语义基本体系和蒙古文
目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是日本科研人员在2000年发现并创立的一种核酸扩增技术。LAMP需要4~6个引物,在60℃~65℃恒温条件下,经过30~60min后,可将少量核酸扩增至千百万份。虽然目前检验病原体核酸的方式有很多,比如PCR,q PR,NGS,适配子等,但是LAMP仍因为其所需设备简单易得而脱颖而出。但是LAMP有一个缺点:假阳性率高。这是因为环境污染和引物二聚引起的非特异性扩增。
认知语言学从20世纪70年代兴起到现在为止已成为语言学最热门学科。它的出现不仅对语言学领域带来诸多新理论和新方法,还通过认知这一窗口观察到了人类大脑活动,并促进了认知科学自身的发展。延伸出神经语言学等新兴语言学领域。本论文沿着认知语言学热潮对蒙古语最有标志性的语法特点元音和谐和多年成为当代蒙古语言学家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的蒙古语词重音做了词汇识别研究。蒙古语论著中已有些许利用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