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中凹陷BZ13-2构造区太古界覆盖型潜山优质储层形成机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zl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渤中13-2构造区深部太古界的变质岩储层中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成为渤中凹陷油气勘探的又一重大突破。与无中生界覆盖的渤中19-6构造区不同,研究区大部分均被中生界覆盖,其潜山形成机制及发育模式等都与渤中19-6不同。因此本论文综合利用岩心、岩屑、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RD和成像测井等方法,识别潜山岩性及储集空间类型,刻画储层垂向发育规律,结合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分析研究区储层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建立研究区变质岩潜山储层发育模式。通过对渤中13-2构造区中BZ13-2-A、BZ13-2-B和BZ13-2-C井的岩心、岩屑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精细描述覆盖型潜山储层的岩石类型和储集空间类型。研究区共发育有出4种变质岩(花岗片麻岩、混合花岗岩、变粒岩和碎裂岩)和1种火成岩(闪长玢岩)。其中花岗片麻岩和混合花岗岩在研究区发育最为广泛。本次研究中依据岩心壁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鉴定,在渤中13-2构造区识别出孔隙和裂缝两大类储集空间。其中孔隙主要为各种溶蚀孔隙;裂缝按成因主要分为风化裂缝、构造裂缝、溶蚀裂缝以及矿物晶内微裂缝。由于研究区位于海域,取岩心困难,对于全井段裂缝统计和研究主要利用成像测井手段。依据垂向孔隙和裂缝发育规律,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将太古界潜山划分为风化壳和内幕带,风化壳段包括风化砂砾岩带、风化裂缝带;内幕带包括碎裂带、裂缝密集带和区域性裂缝带。根据储层分带特征,刻画研究区单井纵向发育特征,进一步总结研究区优质储层垂向发育规律。研究区风化壳厚度大,主要发育II类储层,与碎裂带叠合部位为I类储层;内幕带中,裂缝较发育,占比一般大于40%,厚层(>30m)内幕裂缝带多形成I类储层,薄层(<30m)内幕裂缝带多形成II类或III类储层。综合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和储层垂向发育规律等,分析研究区潜山储层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而建立研究区太古界覆盖潜山储层发育模式。风化壳储层形成机制为印支-燕山期多期隆升风化改造,以上覆地层岩性及厚度、与晚燕山期活动断裂的距离及岩性为主要影响因素;内幕带储层形成机制为印支期的挤压作用与燕山期强烈的走滑及负反转作用的叠加改造,以与潜山顶面距离、构造部位、侵入体以及岩性为主要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潜山储层垂向发育模式、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建立研究区“顶部风化壳储层,下部内幕裂缝型储层”的太古界覆盖型潜山储层发育模式。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地球物理正反演的核心任务之一是通过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组模拟准静态区域的电磁场。正演模拟作为电磁数据反演的基础,是电磁数据三维反演技术达到实用化的关键一环。然而,地下目标体形态复杂,多维数值模拟难以开展。此时,为获得精确的模拟结果,需要对地下半空间进行精细的离散化,导致大型线性系统的求解难题。由此三维反演技术无法做为一种常规的数据处理手段,用于实际地球探测问题。因此,实现对大尺度模型的高效正演是电磁三
频率域电磁法是一种高效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能够服务于矿产与油气资源勘探、环境与工程勘查等领域,从而推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开展频率域电磁法的三维正演研究能够促进三维反演技术的发展,同时为野外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为了改善数值模拟算法的性能,本文引入基于区间B样条小波的小波有限元法开展频率域航空电磁法(Airborne EM)与海洋电磁法(Marine controlled-source E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对于能源的消耗愈加的迅捷,对能源的需求,欲壑难平。当前煤炭、汽油的开采量远远不能够满足我国的发展需求,导致大规模开采页岩气势在必行。然而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对黑色页岩的力学性能并未有全面深刻的认知,因此页岩气的开采效率并未达到满意的程度,实现预期之中安全、高效的采集。因此,研究黑色页岩声-电荷信号的各向异性,可以替页岩气的安全高效开采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本论文针对不同倾角黑色页岩
大地电磁测深方法经过了7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许多成熟的大地电磁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由于一维和二维反演对模型的简化程度较高,不适用于复杂的三维地下结构成像,因此近年来三维反演成为大地电磁方向的研究热门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大地电磁三维反演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球动力学、地热资源调查和油气与矿产勘查等领域,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随着地球物理勘探精细化解释需求的不断提高,地球物理学家发现地球介质各向异性对
地面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Sounding,MRS)技术是一种直接探测地下水的地球物理方法。该方法能够定量表征地下氢质子丰度以及地层中水体的赋存状态。与传统的地球物理找水技术相比,MRS方法具有信息量丰富、解释唯一以及快速高效的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地下水勘探、隧道/矿井水害探测与堤坝渗漏等领域。在实际探测过程中,地下水体产生的MRS信号极其微弱,强度仅为纳伏级,且在测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