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伴随着日军侵略的全面深入,南京、武汉等地沦陷,重庆成为国家的战时首都。随之而来的政治权利、经济势力、文化团体大量涌入后方,重庆的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加快,既保留原有的西部地区城市特色,又增添许多沿海大城市的风格。在艰难的时代背景下,《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由中国共产党创刊于武汉,并伴随城市的沦陷而转移到重庆继续出版。作为在国统区发行的共产党机关报,其在联系群众、抗战动员及宣传中共早期新闻思想等方面发挥重要推动作用,大量的战时新闻反映出陪都社会生活的变迁,动员城市人民参与抗战,展示陪都城市建设的风貌,表现陪都人民群众的精神。本文运用框架分析法及文本分析法,发掘《新华日报》中新闻的相关文本,研究其文本特征并对其内容进行深入考察,窥探文本中所体现的社会生活样貌: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内容,理清文章的重点问题和采用的主要方法。第二章为大轰炸时期《新华日报》的概况,报纸由汉口内迁重庆,报道范围有所拓宽,中共早期新闻思想加深。第三章为《新华日报》新闻报道框架的分析,着重以三类报道为重点分析对象,即市政建设新闻、抗战动员新闻及市民生活新闻,对报纸的中高低层次结构进行量化分析,深入剖析报纸文本如何呈现社会时代的变迁。第四章着眼于《新华日报》的宣传策略,抓住报纸重点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其主要的宣传策略。第五章为《新华日报》报道框架的影响因素解析,从当时的政治环境出发,结合媒介经营的情况,联系记者信息,探索影响报道框架的因素。第六章为总结部分。研究发现,《新华日报》各类新闻的报道框架以抗战为核心,抗战动员新闻着重呈现献金义卖等实体运动的开展,强调新闻事件的结果和影响,语气偏中性;市政新闻揭露社会问题引导群众树立正确抗战观念,全面解析社会问题的起因发展与后果,语气最强硬;市民生活新闻强调各社会阶层人民的群体抗战,意在报道主要事件的基本讯息,语气平和。在宣传策略层面,总的来说报纸强调各类社会活动与抗战的关系,从群众的角度反思社会,通过联系行业、人物、社会问题来宣扬救国意识,描摹陪都美丽的景象以期新生。影响因素上,国内外政治形势的严峻、媒介经营环境的恶劣以及记者队伍的多元,致使报道框架议题内容有所侧重,语言表达及文章体裁上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