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进和深化,实体企业面临越来越频繁的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对高效便捷的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满足这一需求,我国陆续开设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交易量增长迅速。但是与繁荣发展的衍生品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实体企业利用金融衍生品对冲风险的积极性却不高,参与度相对较低。本文从金融衍生产品运用对相关实体企业的经营绩效和风险管理效应对比等多个角度出发,综合运用面板回归、倾向得分匹配、数据统计、文本分析等多种方法对上述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继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以商品期货市场为例展开分析。一方面,利用我国2008-2017十年间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PSM)模型检验发现,金融对冲的综合风险管理效果不如在相关领域进行多元化,企业会理性选择更有利的手段,从而更少地使用衍生品;另一方面,分析企业使用衍生品过程中需要付出的成本发现,交易费用、管理运营费用、政策制度限制等直接成本会使得一些实力不足的企业无力使用衍生品,直接成本投入不够的企业又容易遭受失败,从而不敢轻易使用衍生品,而市场失灵等造成的间接成本会导致企业套保失败甚至亏损,从而丧失了套保的信心,不再使用衍生品。最后,为了使我国衍生品市场能更好地发挥风险管理功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本文建议企业加大重视衍生品投资过程中的管理运营,比如建立严格的内部风控制度,将套期保值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等,并建议监管部门降低真正做套期保值的实体企业的交易费用与制度限制,而且科学管控并合理防范市场投机过热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