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公德是在公共领域,反映和调整以“陌生人”为主的社会利益关系,体现公共生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社会公德认识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在理论上对社会公德重新分类,并按照道德认识的构成成分把社会公德划分为社会公德表象、概念、判断几个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大连3所大学300名大一至大四学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社会公德认识的特点,并提出相关教育对策。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们的社会公德表象大多属于日常公共生活事件,直接运用经验性认识就可以做出社会公德判断。由于缺乏蕴含重大社会利益的社会公德素材,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准确的社会公德概念,因此,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德内涵的认识过于偏狭,丢失了概念重要的核心要素,并且没有触及广泛的社会公德领域。这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判断的深度和广度。虽然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判断水平处于3,4阶段,但是其判断的依据却不稳固,而且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判断水平没有呈现发展的趋势。据此,本文提出以下教育建议:拓展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视野,有序安排社会公德教育内容;社会公德教育要把握公共精神的核心要素,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概念的形成;社会公德教育必须让学生直面现实中公与私的冲突,推动大学生社会公德判断水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