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与集体抗争的逻辑——以K县企业军转干部维权为例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jo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市场转型不仅仅是一场经济、社会、思想领域的变革,伴随而来的是社会各个阶层、身份群体的重新分化和利益的再次分配,以及对自我社会地位、身份的再次定位、认同与建构的过程。这种由于身份地位的重组而导致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结构失衡,引发了中国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集体抗争。企业军转干部集体争取身份认同和维护干部身份待遇的维权抗争就发生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身份认同是隐藏在中国各类型集体抗争中的“隐藏的文本”,以往的研究虽然有所涉猎,但是很少有研究者从身份认同的角度来探讨集体抗争的动员、网络、策略等集体抗争逻辑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K县企业军转干部维权的个案研究,试图回答身份认同对于他们集体抗争逻辑建构的影响。   企业军转干部身份的认同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国企改革使得转业到企业的这部分军转干部的干部身份被剥夺,他们由原来的政治精英转变成市场改革的失败者,伴随着干部身份失去的还有保障他们日常生活的一切待遇。于是他们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被剥夺感”,他们意识到干部身份对于收入和再分配的重要性:没有干部身份,就没有话语权和相应的社会地位与待遇。他们急于寻求国家的再次承认。企业军转干部集体的身份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被建构起来,恢复干部身份进而恢复干部身份所享受的一切待遇成为他们抗争的主要诉求。   企业军转干部独特的干部身份及其认同使得他们在抗争的语言上更善于通过政治性的话语,例如“维权”、“代表”“公仆”等等来争夺抗争话语的领导权,并以此来彰显他们集体抗争的合法性:在抗争动员上则采用共同的集体回忆和生活遭遇来进行维权动员;在抗争网络上,“军转干部”身份认同强化加深了他们日常的联系,而这种紧密联系的网络又强化了他们对于自身干部身份的认同,更加有利于抗争动员:在抗争策略上,除了采用其他群体常用的“日常抵抗”、“依法抗争”、“以法抗争”、“以理维权”、“依势抗争”等等策略外,干部身份认同的建构使得他们更善于把地方性的知识建构在其集体抗争的逻辑中,他们通过主动请求“陪访”,甚至把干部身份作为一种强武器来作为对抗底层政权的日常策略。因此,他们集体抗争的逻辑建构也经历了出于“生存伦理”的为名抗争到“政治伦理”或者说“权利伦理”以名抗争的转变,并以此来对抗地方和中央权威,争取群体利益的最大化。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以社会记忆理论、情境理论等为指导,基于时空情境变化的背景,在“进城前-进城后”、“乡村-城市”的双重分析框架内,结合对武汉市杨园社区餐饮业农民工的566份调查问卷分析,
近些年来,中国社会的信仰正处于一种急剧的解体状态,信仰缺失现象十分严重。身处社会洪流中的大学生深受影响,精神状态不容乐观,致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信仰缺失。由于信
目前,吸烟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吸烟。对大学生吸烟状况的调查资料显示,大学毕业生与新生吸烟率分别为42.57%和19.65%,具有显著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人口流动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日益严重,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衍生出许多社会问题,其中流浪儿童问题就是其中一个。在我国,流浪儿童这一群体遍布
人口增加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人力资源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第一个要素,劳动力的增加,尤其是拥有专业技术的劳动力增加,会使得产品的增长速度更快。另一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能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学会感悟、学会应用,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In Chinese teaching, through reading teach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