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分辨MRI表现及与超声对比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vf170073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高分辨MRI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能力,并与超声进行比较。材料与方法:选择经MRI检查发现颈内动脉斑块的病例73例(146支颈内动脉,其中3支颈内动脉因先期支架置入予以剔除,故共纳入143支血管进行分析),于MRI检查后一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73例患者中有38例在MRI检查前一周内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支颈内动脉因先期支架置入予以剔除,共纳入74支血管进行对比),比较MRI和超声二者对管腔狭窄及易损斑块的诊断能力之间的差异。结果:对143支血管进行狭窄程度分级,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84例、23例、3例;MRI在轻、中、重度狭窄时检出斑块内出血分别为12例(14.3%)、8例(34.8%)、23例(63.9%),x2=29.776,P<0.01;检出溃疡分别为7例(8.3%)、9例(39.1%)、20例(55.6%),x2=32.666,P<0.01;均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以DSA为“金标准”,判断74支颈内动脉的管腔狭窄程度,MRI与DSA的Kappa=0.754,超声与DSA的Kappa=0.678。MRI从74支血管中检出的24例易损斑块,超声仅检出其中的4例为易损斑块,P<0.05,二者对易损斑块的检出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对管腔狭窄的判定,MRI相对超声而言与DSA具有更好的一致性。MRI和超声对易损斑块的检出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且MRI对斑块形态、成分的分析更有优势。超声适用于初筛,MRI更适用于对斑块的评估和指导制定治疗方案。
其他文献
一上世纪80年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四个现代化”与“知识就是力量”等成为中国最为流行的口号。这些口号与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数理化热”、“英语热”等学习热潮一起,
目的: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是以一侧和/或两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以及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为特征的原发性心肌疾病。该病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治
目的:以硫酸普拉睾酮钠建立的多囊卵巢(Polycystic Ovary,PCO)大鼠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growth factor—Ⅰ,IGF-Ⅰ)和血管内皮生长
目的:本文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比较首次喘息患儿、再发喘息患儿及无喘息患儿一般资料、病史资料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间的差异,为诊断提供更多依据;通过比较三组研究对象呼出气一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