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台南凹陷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地质特征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研究,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结合井-震联合标定,建立了火焰山断裂推覆体下盘构造地质模型—三重复合构造样式。同时,结合断裂和变换构造发育特征,确定了台南凹陷的基本构造格局,并明确了构造样式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构造活动期次及演化规律,并进行了断裂系统划分研究。从成藏期圈闭和输导体系空间配置角度出发,结合油藏解剖和成藏要素研究,认为5种构造带(反向断层下盘断鼻构造带、背冲型背斜构造带、单断逆冲断背斜构造带、背冲型背斜-不整合复合构造带和地层反转断背斜构造带)控制了台南凹陷油气的分布,其中前四种构造带控制了原生气藏的分布,地层反转断背斜构造带控制了次生油藏的分布。明确了台南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1)“圈闭-输导体系”有效配置控制油气富集的范围;(2)“盖层-断层”有效配置控制油气富集层位,受鲁北断裂垂向封闭性控制,从二叠系油气部分垂向调整运移至三叠系富集;(3)“断层-不整合-扇体”有效配置控制油气富集的部位,二叠系以断鼻、断背斜、背斜-不整合遮挡和岩性上倾尖灭型圈闭为主,垂向上受控于上梧桐沟区域性组泥岩盖层,断层相关圈闭侧向形成对接封闭,不整合风化粘土层起封闭作用;三叠系以断背斜圈闭为主,上克拉玛依组大套区域性泥岩为盖层,侧向以对接封闭遮挡油气;(4)断层侧向封闭性控制油水分布差异性,储层段以碎裂型变形带为主,具有一定封闭能力。以断裂控藏理论研究为指导,结合油藏精细解剖和成藏主控因素分析,认为台南凹陷5种油气成藏模式:(1)背斜翼部反向断层遮挡油气成藏模式,代表区块为火焰山断阶带(英也尔地区)和火北斜坡带;(2)背斜上倾方向断层-不整合遮挡油气成藏模式,代表区块为火焰山断垒带;(3)背斜翼部砂岩上倾尖灭油气成藏模式,代表区块为鲁克沁断垒带二叠系油藏;(4)断层控制的背斜油气成藏模式,代表区块为鲁克沁断垒带三叠系油藏;(5)地层反转调整-断层遮挡次生油气成藏模式,代表性区块为火焰山断阶带(玉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