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矿土壤中硒还原菌的多样性及硒抗性分子机制的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lolp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硒(Se)是生命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是硒代半胱氨酸和含硒酶的必须组份,在抗癌、抗氧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过量硒具有毒性。自然界中,硒主要以4种价态存在:(-2)、Se(0)、Se(+4_Se(+6)。其中亚硒酸盐(+4)毒性最强。已有研究表明硒在自然界的转化离不开微生物的作用。目前,国际上微生物代谢硒的研究活跃,已发现多个种属的细菌对硒具有抗性和还原性,但在分子机理研究上,Se(Ⅳ)的硒还原酶和关键基因还不清楚。本研究旨在从富硒土壤中分离硒还原菌,研究其多样性,并对一株代表菌Comamonas testosteroni S44进行了硒抗性和还原性相关基因的研究。本研究从湖北恩施某矿洞外采集土样ES2,经测定其硒含量为38.35mg/kg,表明采集地属于高硒矿区。对从恩施矿土ES2中分离到的35株硒还原细菌进行了16SrRNA基因测序,初步鉴定这些菌株分布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型细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共包括20个属29个种,多样性丰富。通过Se(IV)的MIC和还原效率的测定,发现细菌对Se(IV)的MIC和还原效率与细菌种属均无关,且还原效率与MIC不存在对应关系。这说明细菌对亚硒酸盐还原和抗性的机制可能不同。为了进一步研究细菌硒代谢分子机理,本实验以Comamonas testosteroni S44为实验菌株,采用Tn5转座子插入突变方法找到一个与硒抗性和还原性均相关的基因-iscR。而后通过基因互补和荧光定量RT-PCR实验证明:iscR基因与硒抗性和还原性均相关。从细胞内GSH含量测定推测还原型谷胱甘肽可能参与细菌亚硒酸盐的还原。综上所述,我们预测在Comamonas testosteroni S44细胞内,IscR蛋白参与的硒还原代谢机制可能为:Se(VI)被周质空间的硒酸盐还原酶复合体还原为Se(IV)后进入细胞质,再被细胞质中的GSH或酶类还原为单质硒,细菌在亚硒酸盐或硒酸盐的还原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造成氧化胁迫,为应对氧化胁迫环境,isc操纵子处于去抑制状态,促进菌体内Fe-S和GSH的合成。一方面Fe-S与蛋白结合形成铁硫蛋白酶类参与Se(IV)或Se(Ⅵ)的还原,另一方面GSH参与亚硒酸盐的还原,与Se(IV)反应生成GS-Se-SG,在GSH还原酶的作用下生成GS-Se-, GS-Se-不稳定,最终分解成Se和GSH。同时在硒还原过程中IscR还可能促进Comamonas testosteroni S44中其他与铁硫簇的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本课题初步阐明了硒还原菌的多样性,以及细菌亚硒酸盐MIC和还原效率与细菌种属的关系,并首次报道了iscR与亚硒酸盐抗性,还原性及硒酸盐还原性均相关,其结果对微生物硒代谢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移动通讯和卫星通讯的发展,微波介质陶瓷在谐振器、滤波器、波导等方面的应用已经受到高度重视。这使得人们对微波介质陶瓷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混合两种或者两
从目前我国教育信息管理的信息资料处理来看,对数据的处理目前还只是处于采用基于Windows单机版的管理软件,这些系统都不具备联网处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不便于数据的共享和
扫描近场光学显微术(Scanning near-field optical microscopy,简称为SNOM)是一种在近几十年来取得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它突破了传统光学显微镜由于光的衍射效应产生的分辨率限制,分辨率可达入射光波长的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实现了纳米量级的光学成像。因此,SNOM不仅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材料和微电子学等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会对医学及信息技术产生
在我国北方,直立穗型基因在改良株型和穗型性状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野生种的基因多样性比栽培种丰富,从野生种中鉴定直立穗基因将有益于丰富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用三个来自南方野生稻的渗入系(ILs)和两个来自短舌野生稻的渗入系(ILs)构建了BC4F2代定位群体,在初步遗传分析的基础上,经QTL分析,定位到2个来自短舌野生稻的直立穗位点qEP4.1和qEP4.2,贡献率是96%和62%,8个来自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应用上对高性能无线通信系统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尤其物联网和智能硬件产业的兴起,都在不断促进着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发展,该项技术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