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本分担模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下半叶知识经济的兴起将教育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新高潮。初级教育义务化、中级教育普及化、高级教育大众化成为当今时代教育的显著特征和发展目标。但面对迅速扩张的教育规模,各个国家的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已受到严重限制,而由于生均公共财政投入减少引发了教育质量的普遍下降。在此背景下,并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西方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在教育领域开始强化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各国政府积极地采用了教育成本分担的政策。实行教育成本分担的做法虽从宏观上解决了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日益增长的学费分担教育成本比例的增加与学生自身承担能力弱的矛盾也引发出了许多社会矛盾。面对矛盾,社会不得不开始思考这些新涌现出来的教育问题:如何扩大教育规模以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什么样的教育规模水平才是最佳水平?教育成本应不应该分担?学生分担教育成本的比例是多少?教育成本、学费与教育收益存在怎样的关系?教育受益者有哪些?这些教育受益者如何补偿教育成本和反哺教育?现行的学费分担教育成本模式有没有问题?如何找到一种既有效率又公平的教育成本分担模式?这种有效的模式是什么?试图回答这些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且困扰的问题成为了本论文研究的缘起与目的。本论文运用文献成果与现实调查对比分析结合法、抽象数学建模与直观几何图型显示结合法、静态数学建模和动态数学建模结合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分析法,以教育成本分担模式为研究对象,综合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教育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比较教育学和社会学理论,研究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模式的历史演变过程、模式类型、内在机理和存在缺陷等问题,最终构建出一套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新模式。本论文共由六章组成: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研究目标等。第二章综述了目前关于教育成本分担模式的相关理论与研究结果。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创立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核心内涵是回答高等教育经费由准及如何支付的问题,即高教成本如何在政府、社会、企业团体、个人等社会各方之间合理分担并最终实现的问题。该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创新,产生了许多实践模式:按付费方式划分为灵活多样的美国模式、高额贷款的日本模式和折扣优惠的澳大利亚模式;按教育成本承担主体划分为以政府负担为主的欧洲一元模式和以学生(家庭)负担为主的日本一元模式;以个人和政府为共担体的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二元模式:由政府、学生、私人和学校等共同组成承担体的美国多元模式。第三章首先分析了我国教育成本分担制度历史的演变历程:我国历史上总体经历了五种具有显明特征的模式变迁:原始社会的自发承担模式、奴隶社会的垄断承担模式、封建社会的二元主体独立承担模式、晚清至20世纪80年代初级教育强迫承担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至现在的高等教育多元主体分担模式;其次探讨了我国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生成逻辑:认为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是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国际教育成本分担的实施浪潮为我国分担制度提供了实践范式、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产业理论的形成为我国分担制度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讨论了我国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价值内涵: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是一种教育主权在民价值体现、是一种优先效率又兼顾公平的社会发展诉求、是办学多元化的教育发展需要。第四章分析、比较、总结了国际教育成本分担模式的差异性。国际实施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路径总体可以归纳为九种类型:从免到收型、双轨学费型、高速上涨型、使用弥补型、奖助缩减型、贷款紧缩型、公立控制型、主客差异型、父母收入比例型;按学费水平可分为三类国家:公立大学收费类、全免类、一国双制类;共有四类付费方式:注册即付型、贷款交纳型、折扣型、收入契约型。第五章深入地揭示了现行教育成本分担模式的本质和特性,认为现行的分担模式可统称为“即付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即付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是指学生在开学时必须向学校交纳一定数额的学费。学费的职责是承担一定比例的教育成本,它体现了学生对接受教育过程所应承担的费用责任。这种方式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特性:缴纳强制性:“即付式”学生分担教育成本模式强调学生是教育的直接受益者,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所以学生有义务承担教育成本,如不承担,将会被拒绝参加教育过程或受到其它方式的惩罚。时间提前性:“即付式”强调学费需要在接受教育前,也就是在开学时缴纳,如果不按时缴纳,需要向学校提出允许滞后缴纳的申请,否则,将给予不注册或缴纳相当数额的滞纳金。额度主观性: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人力资本理论还是教育成本分担理论都没有界定教育收益主体间各自应承担的教育成本分担比例。所以,现在的学生承担学费额度无统一标准和量化依据,而是各个国家根据本国情况或参照它国经验而制定的。“即付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的基本表达式为:cct=cpfee+cgtax,其中cct是总教育成本,cpfee是受教育者承担的成本,cgtax是国家承担的成本在“即付式”模型中,学费额度的大小取决于受教育者分担比例的大小,如果对比例没有进行统一规定和限制,那么学校制定的学费政策就会千差万别。“即付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静态学费弹性系数和动态学费弹性系数分别从长、短期说明了教育质量的重要性。静态学费弹性系数表达式为εnt=TN’/N,反应了较长时期内学习的需求量变动对于学费变动的反应程度,其数值等于学生学习需求量变动率与学费变动率之比。其特性为:第一,当教育质量处于竞争状态学生有空间进行课程、专业和学校选择时,学生规模与学费关系遵循一定的规律。在这种情况下,当学校边际教育成本等于边际教育收益时,其教育收益最大,ε就是学校学生数为N时的最高学费边际收益率,ε=1/(εnt)上;第二,当教育质量处于垄断状态,学生没有太多机会进行高质量的教育选择时,学生规模与学费关系呈现一种极端状况。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类似有同等教育质量的课程、专业和学校很少,相互间的替代性几乎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学费弹性系数很小,如果缺乏政府的监管,学校会无限制提高学费,以便最大限度提高学费边际收益率ε;第三,当教育质量处于无用状态学生不想到该类学校学习时,学生规模与学费关系会呈现另一种极端状况。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质量很差,学校可有可无,学生宁可做其它事或者不惜成本到其它地方求学也不会在这类学校上学,所以无论学校怎样降低学费都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学费弹性很大,而学费边际收益率ε很低。当教育边际成本接近或等于学费时,学费弹性εnt趋丁无穷大,而ε等丁零,也就是当学费弹性系数无穷大时,学校学费边际收益率为零。动态学费弹性系数反应了在短时期内学习的需求量变动对于学费变动的反应程度。在学校间互认学分制并可以相互交流时,通过对动态学费弹性系数理论分析,说明了教育质量对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即付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是现在各国通用的成本分担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优点有四方面:第一、保证了学校正常运转;第二、有效激励了学生学习;第在、有利丁学校办学自治;第四、抑制了无效教育供给。其缺陷主要有在方面:第一、付费主体转嫁化;第二、人力资本物质化;第三,付费额度主观化。第六章论证了构建“回报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的理论依据,建立了“回报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比较分析。“回报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不需要当即向学校缴纳学费,而是在毕业后,个人和单位以教育收益税的方式回馈教育,用以补偿教育成本和反哺教育,起到承担相应教育责任和义务的作用。这种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全面性:“回报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一方面强调学校教育每个阶段的价值,也就是不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教育,均需要交纳教育收益税;另一方面,根据准直接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将教育收益税承担主体扩大为学生和学生用人单位,在学生向国家交纳教育收益税的同时,用人单位也需要向国家交纳教育收益税;累积性:“回报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强调教育收益回报的长期性、动态性,而不是一次性。一个学生由丁受教育而所得收益是终生的、变化的,所以他向国家交纳的教育收益税会因时间、工作状态的变化而变化,直到工作结束;差异性:“回报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考虑到了在现实社会中教育收益所存在的差异性,不是采取一刀切方式一次性简单地收取费用,而是根据实际收益来征取教育税:滞后性:“回报式”模式顾名思义是指回报,个人和单位所交的教育收益税主要用于后来接受教育的学生所消费的教育成本,换句话说,那些正在接受教育学生的教育成本是全部由已毕业的学生和用人单位承担的,自己承担教育成本时间滞后丁自己所消费的教育成本时间。地区、行业、单位性质、公司等因素的差异性在客观上造成了存在教育收益差异的必然性:相同的教育程度,不同的专业,教育收益不一样;相同的教育程度和专业,不同的工作地点,教育收益不一样;相同的教育程度、相同的专业、相同的工作地点教育收益也不一样。教育收益与教育投资密切相关,教育收益存在差异是构建同报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的理论基础,教育成本分担应体现收益与投入对等原则和差异原则。“回报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的理论模型为:简化模型为:这种分担模式起到了使分担主体更加全面化、教育机会更加公平化、教育投入良性化、教育需求更加理性化的作用和效果。论文主要取得了三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一,纵向梳理了我国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演变脉络、生成逻辑和价值内涵,认为我国在历史上总体经历了五种具有显明特征的变迁模式;认为现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实行是我国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国际实践范式影响的结果、是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产业理论发展的结果;认为我国实行现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是一种教育主权在民价值体现、是一种优先效率又兼顾公平的社会发展诉求、是办学多元化的教育发展需要;第二,构建了“即付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中边际教育成本、学费、学费弹性系数三者的关系,从理论上解释了教育质量与学习需求之间的静、动态相关关系,解答了学校制定学费政策的内在机理;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得到了上大学可以得到高额回报的结论:认为“即付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存在付费主体转嫁化、人力资本物质化、付费额度主观化的缺陷:第三,论证且得出了即使是相同的教育程度、相同的专业、相同的工作地点,但人们的教育收益也必定存在差异的结论;建立和实证了与教育收益相联系的“回报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这种分担模式达到了使分担主体更加全面化、教育机会更加公平化、教育投入良性化、教育需求更加理性化的效果。
其他文献
金融危机使得标普、穆迪、惠誉三大国际评级巨头的信誉严重受挫,而一直承受国外垄断压力的中国国内评级机构借此机会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在我国当前严格实行担保制度的证券市场
华南由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构成,是国内乃至世界上著名的花岗岩省,尤其是在中生代发育了巨量的花岗质岩浆活动,同时伴有广泛的金属成矿作用,常常形成世界级超大型矿床,自上世
<正>一、历史沿革与现任领导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建于1978年5月17日,原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1984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改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
结合工作实践 ,从社会效益、业主、管理、设计、厂商等多角度 ,针对性地阐述了集中供热行业的政策性问题和技术性探讨。指出集中供热是一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行业。
液氮冻结人工制冷技术,是运用液氮汽化吸收周围热量,得到超低温工况的原理,对周围地层进行冻结加固,达到工程设计效果。液氮制冷系统和传统制冷循环系统有很大不同。液氮制冷
社会人口进入老龄化,老年病患者不断增加,老年痴呆症患者急剧增多。而且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护理比内科普通病人的护理任务更加繁重[1]。老年痴呆是老年人常患的一类慢性、进行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多采用终止性理答,而这种封闭式的提问不利于幼儿发散思维。因此,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我们将采用多种方式来优化教学质量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东汉文风典雅,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根据儒家经义立意;二是行文博采经典文辞,语言排偶化;三是意态雍容,表达含蓄。西汉文学本有典雅趋势,东汉文学则将“典雅”发展到了极
通过翻译研究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China 31 Opium Way and Opium Trade 1840—1885(1840年至1885年关于鸦片战争和鸦片贸易的英国议会文件)中的史料,探寻晚清中英
当前,边疆多民族地区建设和谐网络文化存在一些问题,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契机,推动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加强民族和谐文化建设,依托民族院校为重要教育平台,积极探索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