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三维城市高效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love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人们将计算机引入地理相关学科后出现的一项新的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GIS技术也逐渐成熟。一方面,利用二维的图形图像描述与分析现实世界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渴望能利用三维图形图像真实地反映现实的世界以及实时发生的一些变化;另一方面,“数字城市”作为城市信息化运动的旗帜,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大规模三维城市可视化是三维GIS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难题之一。三维城市具有数据量大,数据种类多,用户对可视化方式要求也多种多样的特点。如何解决数据量与可视化之间的矛盾是本文的研究目标。 应用于GIS的三维城市可视化的难点是在保留大量实体数据独立性的前提下,进行快速高质量的浏览,而仅仅保留实体数据独立性这一条件就使得许多场景预处理方法不能使用,必须另外找适合的场景组织方法。由于三维城市自身的数据复杂性与海量性,在现有的硬件条件下如果不寻找高效的渲染方法,是不可能完成流畅而又高质量的的可视化的。此外,在双核处理器快速发展与应用的同时,与之相对应的三维可视化并行软件技术却相对发展缓慢,现有的并行可视技术并不能让双核硬件发挥出其最大的性能,寻找适合并行算法并应用到三维城市可视中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首先通过提出权值四叉树的场景组织与渲染策略为三维城市的低空浏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它在不影响用户浏览真实感的前提下,根据几何体的可视值,将不可见的几何体按统计分析的规律进行层次分配和空间裁剪,从而避免绘制多余几何体,给系统带来性能提升。 之后,本文提出了基于四叉树的impostor层次树来解决高空远景可视化的问题,这种的核心思想是使用基于图像渲染的技术,将实际的几何体按四叉树的层次进行划分,并将为这些几何体为当前相机状态保存图像及其映射关系,在适当的时候修改几何体节点的映射图像,并在渲染的时候以图像代替整个节点的绘制,从而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绘制几何体所需要的花费。 多线程编程在三维城市的开发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以前单核处理器平台下多线程的作用及趋势并不明显,但是随着多核平台作为主流CPU平台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对多线程编程模型和相关技术进行研究,使得三维可视化能多核平台的硬件支持下获得最大性能。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单核,超线程和多核技术的并行计算技术的区别,引入了多核平台的性能评估公式,对于程序运行的计算种类及其对性能的影响也进行了深入探讨。本章还对大规模三维城市中的任务进行了并行分析,进行了任务分解,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消息队列修改的任务队列的并计计算配合模型,通过这种模型使得渲染子系统与后台任务完成系统进行配合,更好地完成三维城市并行渲染与并行调度的任务。通过对本文提出的三种技术的扩展,作者已经在三维城市项目将它们进行了实际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做了全面总结,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由于无线通信网络存在物理信道误码率高、时变性强等特性,其媒体接入控制技术(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就对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一直以来MAC技术都是
生物信息服务具有异构性、分布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有效地利用分布在各地的服务资源、计算资源和数据资源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网格提供了在动态的多机构的虚拟组织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低成本、低功耗以及多功能的传感器节点应运而生,每个传感器节点具有感知、存储、数据处理以及无线通信的能力.多个传感器节点的集
作为一种基于无监督学习的知识获取方法,文本聚类是文本挖掘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文本聚类在文档组织、信息检索、话题检测与跟踪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受到研究者的广
目前,互联网综合实验验证主要基于运行网络实现,周期过长,投入过大,一旦失败代价极为沉重。而且基于运行网络利用测量分析方法进行的实验验证面临诸多难以克服的挑战,如网络行为的
学位
软件演化已成为软件生存周期中最重要的形态之一,对软件演化过程的研究成为了软件演化领域研究的热点。由于软件演化过程具有迭代性、并行性、反馈驱动等特征,因此更有必要对软
近年来,无线传感器网络由于其巨大的应用潜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其QoS保障技术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商业化应用的必要条件。本文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相关的QoS保障技术进行了
学位
传统以内置磁盘计算机为主体的分散存储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系统扩展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但在动态性、易用性和管理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
E级高性能计算系统的节点规模将达到十万量级,高性能互连网络在性能、扩展性、成本和功耗等方面都面临严峻挑战。在成本和功耗约束条件下,单一追求性能最优的设计方法不再适用,
面对日益复杂的设计要求和有限的设计时间,如何有效地进行性能分析评估以指导完成SoC的设计,是摆在每一位SoC设计人员面前的问题.仅仅依赖直觉,经验和一些基础规则来完成S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