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民间意识的角度入手去审视臧克家的前期诗歌创作。通过对“民间”的知识性分析和历史性梳理,我们认为“民间”不仅是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场所,而且也是即时权力意识形态覆盖下的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它孕含着鲜活的生命意识,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但它又不可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独立实体。 本文认为在臧克家开始创作之前,他的民间意识就不断地被其社会文化身份和环境强化着。家庭的熏陶、教育的启蒙和泥土的滋养,注定了他割不断与民间大地的联系,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更使他真切地接近了民间,在对诗的“大众化”的理解中,臧克家顺理成章地把民间意识作为了自己的价值立场。在与闻一多的创作状况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臧克家艺术选择的民间价值取向。 本文认为臧克家一旦确立了民间价值立场,他的创作就是在民间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尽管他民间意识的诗歌创作不很出色,却也显示出了鲜明的特征。臧克家在对民间社会的生存状况的真实抒写中展现了生活的“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民间”的自由、活泼的生命力。当然,“民间”的浮躁与肤浅,也使诗人在精神探索的深度和对现实生活的超越上留下了遗憾。 本文还认为臧克家虽然企图远离传统诗歌理想,用自己切身的生命感受去表现火热的现实人生,但由于民间意识的芜杂性,诗人没能摆脱传统,反而走上了“苦吟”之路,陷入了“做诗”的圈套。 正是在对“民间”的自觉认同和切实努力中,臧克家建构起了自己的民间话语体系,虽然它并不能解决臧克家在现代中国生存与创作上的所有问题,但毕竟显示了自己鲜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