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有关大学道德教育的研究,从德育内容、德育形式到德育途径和德育手段的研究都硕果累累。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模式。但是,关于大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的研究以及利用量化技术对大学生道德现状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却寥若星辰,是国内德育研究领域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而“如何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又是学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为此,国际道德界广泛运用在美国学者Rest的DI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IT2和德国学者Lind设计的MJT量表,作为道德发展水平的评价和测量工具,并引起广泛深入的讨论。国外的道德测试量表对弥补中国道德教育学科中量化研究的不足,形成中国化的道德教育量表技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本研究以马克思的道德发展理论为基础,运用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结构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IT2和MJT量表为计量工具,在成都市的四所高校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中国高校的适用性。并在研究的过程中来探讨它的不足之处以及在我们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下需要改进的地方。本研究获取590份有效问卷。经由统计分析之后,归纳出以下研究结论:1、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与家庭环境和高等教育因素具有显著相关关系;2、家庭环境对个体道德发展水平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父母本身具备的认知水平的高低以及将这些东西有效传递给孩子的能力的高低;3、高等教育因素对大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影响,是通过促进个体认知水平的发展和提供矛盾冲突的道德环境以及道德角色承担机会来实现的。依据以上结论,本研究为当前的大学道德教育提供以下建议:首先,转变道德教育和道德评价观念,以大学生为教育和评价的主体,以关注和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为终极目的;提高全员教师的道德素质和全程道德教育意识;通过促进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来提高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进而促进个体的道德行为水准的提高。同时,要有效利用学校和家庭环境对个体道德的影响作用,促进个体的道德向更高水平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