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MSCT及后处理技术对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移植物正常及异常改变的应用价值。资料和方法:22例SPK术后患者行25次MSCT检查。其中24次MSCT检查的时间为移植术后16天-38天(平均23天),1例病人为术后10月。MSCT检查采用GE Lightspeed 16 CT,常规行平扫及增强检查,扫描范围为脐平面至耻骨联合水平。增强扫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为显(300 mg I/ml)80ml,流率3ml/s,包括动脉期(注药后25-30s),静脉期(注药后55-60s)及延迟期(注药后5分钟),并将增强图像进行1.25mm薄层重建传入工作站进行后处理(主要包括MPR、MIP及VR)。通过MSCT轴位像及重建图像对移植物的正常及异常改变作出评估,并评价MIP及VR两种血管重建方法对移植物血管的显示情况。计算动脉期移植胰腺MPPE值,并与临床资料对照。结果:25例次移植胰腺中,MSCT显示20例正常胰腺,其余5例中1例显示胰腺梗死,MSCTA显示右侧髂外动脉近起始部至股动脉处血栓形成;1例胰腺正常轮廓边界消失,强化稍差,考虑轻型胰腺炎可能;1例病人2次MSCT检查显示胰周及肾周、腹壁上下多个脓肿灶形成;1例显示胰腺体积肿大,边界欠清,包膜有强化,胰头周及局部肠吻合口处强化明显,考虑胰头周围炎及肠吻合口炎症。25例次移植肾MSCT检查中,显示21例移植肾正常,其余4例中1例显示动脉期肾脏皮髓质分界不清,肾穿病检示轻度急性排斥反应;1例显示移植肾静脉瘤形成;1例病人两次检查均显示两支移植肾动脉狭窄,移植肾后段梗死。24例次MSCTA成像检查中,MIP对移植胰腺血管肝总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6%,96%,88%,58%,63%;VR对肝总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6%,96%,88%,29%,33%,且后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IP及VR对移植胰腺门静脉及1级属支、移植肾动脉主干至2级分支、肾静脉主干的显示率均为100%。胰腺动脉期的MPPE值计算中,1例胰腺梗死其MPPE值为9%,其余21例胰腺功能正常者(血糖,糖耐量试验正常,临床无明显症状及体征),其MPPE值介于75%-178%之间,平均119%,另外3例临床提示空腹血糖水平高胰腺功能差者,其MPPE值分别为:144%,85%,110%。结论: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合后处理技术能对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的病人移植胰腺及移植肾正常及异常改变作出评估。在对移植胰腺肝总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移植胰腺门静脉及1级属支、移植肾动脉主干至2级分支、肾静脉主干的MSCTA重建中,MIP及VR技术的显示率是一致的,而对于胰十二指肠上(前/后)、下动脉的显示中,MIP的显示率要高于VR技术。胰腺动脉期MPPE值可以区分胰腺梗死,但是对于轻度胰腺功能不良的评价存在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