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利用1965-2007年的美国台风预警中心(JTWC)的热带气旋(TC)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的资料,先用从已有的众多南海夏季风爆发指数中选择Wang等(2004年)定义的指数Uscs来确定1965-2007年各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候,再主要利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分析南海夏季风爆发与西北太平洋TC活动之间的关系。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伴随着西北太平洋(尤其南海区域)的TC生成个数和活动频数比爆发前有着显著的增加,而超过一半的年份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2候和爆发候西北太平洋上(150°E以西)有TC活动,表明TC活动可能是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触发机制之一。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份,季风爆发前的1-4月份,赤道以北5°-15°N范围平均的西太平洋东风存在明显的30-60天的季节内振荡(ISO),TC在ISO的东风减弱位相存在着群集性生成,且TC的生成位置偏西,10°-20°N范围平均的西太平洋的对流和降水比季风爆发晚年偏强;而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年份,季风爆发前的1-4月份,西太平洋东风和TC活动均无规则的季节内振荡信号,TC生成位置偏东,西太平洋的对流和降水偏弱。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份,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伴随着一次明显的30-60天的季节内振荡过程,且850hPa西风、OLR、降水从东印度洋到西太平洋均表现为同步的季节内振荡特征,该季节内振荡与TC活动频数的季节内振荡较为一致。西北太平洋上TC活动在季风爆发前1候显著增加,在爆发候时进一步增加且TC强度增强。在爆发后第1候,随着季风槽在南海处建立和迅速加强,TC活动达到峰值。但在爆发后第3候,季风槽强度减弱,TC活动迅速回落,到爆发后第7侯左右跌入谷底,第8候起又重新增加。而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年份,不存在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相伴随的30-60天的同步的季节内振荡过程,西风气流和对流降水在孟加拉湾处(80°-100°E)爆发后,向南海(110°-120°E)和菲律宾以东的西北太平洋(120°-150°E)依次推进。南海夏季风爆发前2候和爆发候,西北太平洋几乎无TC活动,但从爆发后第1候起,随着季风槽在南海处的建立,西北太平洋的TC活动开始增多,强度也加强。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份,影响季风爆发的因素较复杂,包括东印度洋的ISO向东传的影响、西北太平洋对流向西传的影响和北半球中纬度对流向南传的影响。在大部分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年,西北太平洋对流西传至少是季风爆发的影响因素之一,而该西北太平洋对流的西传又很可能与西北太平洋上TC活动有关。而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晚年,大部分年份季风的爆发没有受外界对流传播的影响,少部分年份受东印度洋的ISO东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