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例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药敏分析及anr基因的检测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ne_popl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近年来,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越来越严重,及时了解其耐药规律和趋势,能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喹诺酮类药物是全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被普遍用于临床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外膜孔蛋白和磷脂渗透进入细菌,并作用于DNA旋转酶,干扰细菌DNA复制、修复和重组。但随着这类药物的广泛使用,其耐药性也日趋严重,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由染色体介导,它包括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外膜通透性降低、主动外排泵亢进三个方面,1998年,Martinez-Martinez等在1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发现了qnr基因,其编码的蛋白Qnr能保护喹诺酮类药物作用的靶位点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使喹诺酮类药物不易与其结合,从而导致药物治疗失败。该基因由质粒所携带,可以在同种或不同细菌之间水平传播,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快速、广泛传播,临床危害性更大。这种新的细菌耐药机制称之为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ce,PMQR)。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机制补充了传统的细菌对喹诺酮耐药途径,使细菌对喹诺酮耐药形式多样化。qnr基因在世界以及国内各地已有不少报道,且各地区间的流行情况及亚型的分布存在很大差异,本研究旨在了解衡水地区大肠埃希菌的药敏情况以及qnrA、qnrB、qnrS的存在情况和其耐药特征,以更好的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我们收集了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微生物实验室2008年12月-2010年6月间所有送检大肠埃希菌株245例进行检测分析,采用肉汤稀释法测18种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其MIC50和MIC90;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qnr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扩增产物分子量,PCR阳性扩增产物经过DNA测序,并在GenBank对比确定基因亚型。   结果: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显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大肠埃希菌敏感,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氨曲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呋喃妥因对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分别为84.9%、74.2%、75.5%、80%、77.6%、37.9%、43.7%、51%、55.9%、20.8%、77.1%、73.9%、70.2%、59.2%、2.4%。245例大肠埃希菌中检出5株存在qnrB基因,占2.0%,1株存在qnrS基因,占0.4%。   结论:以上研究表明,我院检出的大肠埃希菌存在多重耐药,245例菌中,仅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普遍敏感。对喹诺酮类耐药菌株中,有qnrB和qnrS基因存在,由于该基因由质粒介导,可水平传播,所以迫切需要提高对其造成耐药性广泛传播趋势的警觉,临床医生需做好患者的适当隔离防护,避免造成大范围的传播。另外,随着喹诺酮类药物应用的不断增加,qnr阳性菌株仍将可能不断增加,可能出现更多的亚型,且不同菌种间也会出现qnr基因,因此加强临床用药监管刻不容缓。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强调生本管理,述说了课堂上要以生为本,摒弃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以此为根基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应怎样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从而实现学校的最终培养目标。  关键词:生本管理;创造性思维;高效课堂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人才。何为人才?诸多事实告诉我们,人才不仅仅是会考高分,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为了培养目标能真正实现,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迅速从应试型向素质型转轨
背景与目的: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一种非发酵的革兰氏阴性细菌(gram negative bacteria,GNB),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机会性病原体,可引起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
This study reconstructs high-precision three-dimensional (3D) surface models using aerial imagery derived from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s) with the structur
目的:A族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又称化脓性链球菌,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人类重要致病菌。它能够在人类的鼻咽部、皮肤和肠道组织中持续性存在,引起一系列感染,包括:急性咽
背景: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yosin light-chain kinase, MLCK)是决定淋巴管与血管收缩和舒张的关键酶。研究表明,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 HS)发展进程中存在淋巴微循环障碍,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