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岩溶地貌分布相当广泛,特别是在广西、贵州、云南等西部省部,而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向西部地区推进,路线设计时不能完全避开溶洞发育区,当路基下伏溶洞时,极易发生塌陷,从而引起工程事故。因此,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岩溶区基桩竖向承载机理及其设计计算方法研究”(项目编号:51278187),对岩溶区路基下伏溶洞顶板稳定性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将作用在溶洞顶板上的路基作用效应按时间的变异性分成永久作用和可变作用,并结合当前规范进行荷载效应的组合,再考虑主要因素对溶洞顶板稳定性的影响并做合理的假定,基于Boussinesq解求得在非均布路基荷载下溶洞顶板上任一点的附加应力,将计算结果与土体和顶板的自重作用相叠加,从而得到溶洞顶板的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然后对顶板分别进行抗弯和抗剪切稳定性分析。其次,从定性、半定量以及定量三方面总结当前分析岩溶区溶洞顶板稳定性的主要方法。鉴于目前的理论方法均是探究路基下单溶洞的稳定性,而实际工程中存在路基下伏双孔深埋洞室的可能性,因此,通过Schwarz交替法完成二次迭代后,求得双孔深埋圆形溶洞洞边最危险点处的应力大小,再依据Griffith破坏判据评价岩体的稳定性,然后,引入稳定系数,便于分析影响溶洞稳定性的参数。然后,简要介绍有限元极限分析的上限定理和下限定理,并借助有限元极限分析方法无需人为构造静应力场以及机动许可速度场等方面的优势,利用有限元极限分析软件OptumG2重点探究了上覆土层荷载、溶洞跨度、溶洞高度、旋转角度、水平距离、垂直距离以及岩石物理力学参数等对路基极限承载力以及溶洞顶板极限破坏模式的影响。最后,当溶洞顶板经过稳定性验算,可能出现失稳从而导致路基产生塌陷时,应结合地质勘察报告和物探资料,确定岩溶区路基处治具体的施工方案。针对下伏溶洞可能对路基产生的病害,简要介绍充填法以及跨越法这两种岩溶区路基的一般处治技术,重点探讨强夯法在岩溶区路基处治中的应用,并将处治技术成功应用于潭邵高速公路和桂武高速公路的实际工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