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磷烯吸附原子的性质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erfreedom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原子吸附是改变半导体材料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将金属或非金属原子吸附到单层黑磷(磷烯“phosphorene”)材料的表面,可以引起磷烯的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等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改变。经过表面原子吸附处理的磷烯材料可以具有不同于本征磷烯的新特性,尤其是导电性和磁性的改变。基于量子力学和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方法,是研究材料表面原子吸附的性能和微观结构变化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利用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方法进行表面吸附研究,不但可以详细而又深入的了解磷烯材料的微观几何结构和其电子结构,从理论上验证一些实验现象的正确性和精确性,还可以探究材料的一些未知的特性,进而推进新材料的研发。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本征磷烯(phosphorene)的原子结构、电子结构和磁性。单层黑磷的结构为正交结构,它的空间群为Cmca(No.64),是一种典型的直接带隙二维半导体材料。本文具体对其能带结构和电子态密度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计算结果验证了实验所得的磷烯所具有的物理特性的正确性。第二部分研究了磷烯表面吸附C、N、O、Na、Mg、Al原子的基本物理特性,包括最稳定吸附位置、体系的几何结构和电荷转移情况等,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磷烯与金属原子以及非金属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比较强,吸附能也比较大。磷烯表面吸附非金属原子时,磷烯的P原子与非金属原子形成了作用力比较强的共价键。吸附金属原子时,其结合能比石墨烯的结合能要大得多,结构更加稳定。电子由金属原子转移到了磷烯表面,这在磷烯作为电池电极材料方面有积极的作用。最后分析了磷烯吸附不同的原子后,其体系的能带结构的变化和电子态密度随能量变化的规律。本文针对不同的吸附原子,计算得出了他们的能带结构图、总的态密度和分波态密度图,分阶段分析了磷烯体系态密度的来源。根据计算,吸附N、Na、Al原子时,磷烯材料由直接带隙性质的半导体转化成了导体。吸附C原子时,其体系比较特殊,由于自旋磁性的影响,材料的能带结构分为上下自旋能带,材料的性质仍为半导体。吸附Mg原子时,体系保持半导体特性,带隙比本征态时的带隙要小。由于Mg原子的加入,体系由直接带隙半导体转变为了间接带隙的半导体。吸附O原子时,体系同样保持半导体特性,O原子对体系能带以及态密度的影响很小,其能带结构与本征态的磷烯最为相似。通过对磷烯体系的系统分析,我们发现原子吸附影响磷烯特性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各不相同的电子转移情况。这些理论结论可以为磷烯的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
其他文献
火力发电是我国电厂发电的重要形式,目前国内已经拥有了高参数、大容量的火电机组,且它们已经成为火力发电的主力,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火力发电的控制和监督提出了越来越高
2月19日,新华社发布全新升级的站立式AI合成主播,并推出全球首个AI合成女主播,这是继推出AI男主播之后,又一次站在了融媒体传播时代的前沿。人工智能时代,“AI合成主播”已正
2016年1月8日,由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简称中国重型院)自主研发的"12 000吨航空铝合金厚板张力拉伸装备研制与应用"项目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的
<正>患者,女性,37岁,因间断咳嗽、喘息2年就诊。患者于2010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喘息,咳嗽以干咳为主,喘息活动后明显,遇冷空气后症状加重,夜间可平卧休息,无特殊过敏史及
随着我国市场利率化改革步伐的加快,银行间的竞争将更加的激烈,而个人贷款近年来增长迅速,也越发的受到了各个商业银行的重视,目前个贷业务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难题。个人贷款业务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随着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环保法规的建立健全,公司也对环境保护工作更加重视,不断加强环
通常认为价格变化往往导致产品销量成比例变化,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企业经营实践过程中,企业更关心已有的偏好顾客对其产品价格上涨时如何反应,更关心已有的偏好顾客在主要竞争者
目的:放射性口干症是头颈部肿瘤放疗相关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目前对于其治疗和防护措施处于探索阶段。故本研究以放射性口干症为研究对象,将乌梅含漱液应
在刑事侦查实践中,侦查需要与人权保障之间容易形成冲突。其根源在于刑事侦查对公正和效率两种价值的不同选择,导致侦查需要的效率和人权保障需要的克制之间产生张力,也使得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妇科常见病,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生率约为1/7。其严重影响患病妇女的生活质量,危害其身心健康。目前,EMs发病机制的研究认为可能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