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野禅修场所设计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日益增长的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如城市拥挤、工作忙碌、生活繁杂等。以至于城市中的人们与自然之间的距离愈演愈远,身心承受着双重压力。引发市民对亲近、回归自然场所的向往,对缓解精神压力的追求。建筑层面上,引发我们对传统建筑的反思,以及本土建筑创作困境的思考。而禅宗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禅宗”思想,有着引导人们健康和积极的心理去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弥补社会、医学和心理学的不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郊野禅修场所”作为一个新的场所类型,应运而生。郊野禅修场所是以禅修体验为核心,提供禅定、清修、生活体验等服务,营造“空寂”和“清静”的禅意空间,以净化内心,体悟生命中的安详、自在的本质,以兼顾郊野公园游憩、徒步郊游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场所。本文通过对郊野禅修场所外部空间的营造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禅学在场所中的运用表达及相关实例的发展特点,总结场所设计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其次通过当代建筑理论和设计实践相结合,探索郊野禅修场所的选址、布局,设计原则,以及其空间布局,探究其发展规律、设计方法和策略等。最后,通过实践案例分析,论证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给以后研究郊野禅修场所的创作提供些帮助。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国历史文化城市和传统居住社区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北京为例,城市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传统社区的历史风貌
本文针对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修复实践日益增多,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而在技术方法上仍处于茫然不成体系的现实,在参照欧美国家自19世纪至今在历史建筑保护修复领
学位
本论文是导师汪永平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878104)的子课题之一。藏东贡觉县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古寺庙、王府、民居等建筑遗产众多。该县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独一具备生命力的主要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合理地布局城市公园绿地,能够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然而公园的
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钢材产量相对过剩的大背景下,钢结构住宅将节约资源和可持续的发展观落实在建筑领域中并响应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因而迎来了大发展的契机,为
学位
绿色居住区作为绿色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层次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以生态(自然与人文)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基本原则,根据地域环境
近年来,公共政策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城市设计,特别是城市设计编制理念与方法的研究分析,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入手,探寻其意义及实践价值。借鉴其它相关研究,摸索城市设
学位
随着生活模式和家庭人口结构的改变,居家养老模式将面临挑战,机构养老模式将被更多的老年人及家属所接受。养老设施的公共活动空间作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品质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