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抒发、表现和寄托人类感情。它有别于一般的科技教育;艺术教育的价值主要是为了让人们获得艺术美,包括感受美、认识美、参与美、创造美、传播美、享受美、评价美。而不是一味地掌握艺术知识和获得艺术技能。在接近5年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我发现,现今的音乐教育普遍存在模式化、病态化和智育化倾向的问题。无论是声乐教学还是器乐教学,往往违背了从音乐的本源出发,诉诸人的本性,并发挥人的本能这一基本原理,而陷入了纯音乐和纯技术的泥坑,使音乐教学常常流于机械化,手艺化和技艺化。使得声乐教学不能“情义合一”,器乐教学不能够“情乐合一”。而这一切带来的后果便是:学生学了一门手艺,恨了一门艺术。而真实流传于民间的童谣作为最简单,最艺术化的群众作品,它所包含的艺术表现力是其他音乐素材所不可比拟的。从童谣入手的音乐教学,止是体现了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从孩子们熟悉的环境和事物入手,用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情感教育,将音乐,语言和动作以最原本的,最直接的方式相融合。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初创的素质型人文化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以下简称“新体系”)强调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声觉和动觉等多种接受途径,使学生产生联觉,获得全方位的,立体的与其年龄相符的音乐艺术的感受,并学会最直接、自然、简单的音乐情感表达。本文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学、社会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对童谣本源及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力图通过论证,和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同通过音乐教学活动中的童谣教学,开启儿童音乐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