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将临床中诊断为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一般病例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回顾性分析探讨总结,揭示此病相关临床特征及发生率。2.将收集的病例分组,观察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表柔比星膀胱灌注和单纯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疗效差别,探索优化的治疗方案,减少复发恶变率,减少后期不适症状的发生率。方法:1.搜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省人民医院、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青海省中医院泌尿外科2011.03-2016.11期间内所有被确诊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病人,对收集的所有病例进行一般情况、发病部位、临床表现等多个方面进行临床特征研究分析归纳总结,揭示其发生情况特点。2.将收集的病例分为两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表柔比星膀胱灌注的定为A组,只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的定为B组,在术后按期进行尿脱落细胞学、泌尿系彩超或膀胱镜检查、病理活检相关检查,记录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及恶变的情况,计算复发及恶变率;计算后期不适症状的实际发生情况。结果:1.总共收集64例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11例;50岁以内的23例,50岁及以上的41例;临床表现为间断性无痛肉眼血尿有31例,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有17例,临床表现为排尿困难的有6例,临床表现为下腹部腰背部酸胀不适感的有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有8例;尿常规检验结果:白细胞+~++++共有23例,红细胞+-~++++共有41例;1例多发,膀胱内可见3处大小不等的病灶,大小为10mm×13mm,14mm×21mm,25mm×36mm。63例单发,5例在膀胱左侧壁,8例膀胱在右侧壁,6例在底部,34例在颈部,11例在三角区;肿瘤直径在10mm以内的有21例,10mm-30mm的有39例,大于30mm的有4例;26例肿瘤外观呈基底部较宽的乳头或息肉状,38例肿瘤外观呈蒂较细的珊瑚样或海藻状。2.A组总例数34例,复发2例,恶变1例,复发率为5.88%,恶变率为2.94%;B组总例数30例,复发3例,恶变2例,复发率为10.00%,恶变率为6.67%。两组复发率及恶变率比较P>0.05,差别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IPB常发生于男性,女性少见,男女比例为5:1,常发病年龄在中年水平。2.IPB起病原因不清楚,与长期反复的膀胱炎性刺激、各种原因导致的下尿路梗阻、HPV(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化学性致癌物质因素以及吸烟等因素有密切联系。3.IPB以无痛性肉眼血尿为最多见,其次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或下腹部不适感症状,也有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4.膀胱IP比较常见的好发位置位于三角区、颈部以及双侧输尿管口附近区域,前列腺尿道部比较少见,膀胱顶部位置极少见。5.IPB的检查方式以膀胱镜检查和病理活检为主。6.IPB常常单发,多发情况较少出现,肿瘤多在3cm之内。7.IPB预后相对较好,复发和恶变率较低。8.A、B组复发率及恶变率对比,差别均没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