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各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抗青光眼术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视野、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VEP)等的变化情况,分析上述变化之间有无相关性,并探讨PVEP在PACG的随访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入院行抗青光眼手术且术后随访期间眼压控制良好的PACG患者。设置多项排除标准,排除其他可能影响患者视野、PVEP结果的因素。患者入院后根据眼压情况给予相应药物治疗,行全身及眼科检查、化验。青光眼专科检查主要包括:双眼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前房角镜检查,前置镜眼底检查,显然验光,眼轴长,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Humphrey标准自动视野检查,PVEP检查。其中,视野检查结果记录平均缺损(MD)值、模式标准差(PSD)值;PVEP检查结果记录P100波在60’方格和15’方格反应的潜伏期和振幅。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或YAG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3次随访的时间点分别为患者出院后1周,出院后约1月(术后约40天),术后约3个月;并于第2、3次随访时复查视野、PVEP,记录数据。采用两种方式将收集的患眼分组:(1)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下文简称“急闭”)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下文简称“慢闭”)组和抗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下文简称“失控”)组;(2)根据入院时的眼压分为1组(眼压≥32mm Hg)、2组(22mm Hg≤眼压≤31mm Hg)、3组(眼压≤21mm Hg)。使用SPSS程序对收集的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将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患者50例58眼,其中急闭34眼,慢闭18眼,失控6眼;1组26眼,2组12眼,3组20眼。1.1组、2组、急闭组、慢闭组各次复查的眼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3组、失控组无统计学意义。2.患者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有改善趋势,尤其1组、急闭组患眼的改善较明显。3.除失控组外,各组术后MD值的绝对值有降低趋势,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SD值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4.分析了各组的P100波的潜伏期和振幅。各次随访的P100波潜伏期之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除失控组外,各组第2、3次随访的P100波振幅较术前上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视野MD值与PVEP结果的相关性,发现MD值的绝对值与P100波振幅值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1.经抗青光眼手术后眼压控制良好的PACG患者,其视野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可有一定程度的逆转,主要表现在视野的MD值的绝对值下降、VEP中P100波的振幅升高,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2.对于PACG患者,积极手术治疗对患者视功能具有挽救意义。3.视觉诱发电位结果与视野检查有良好的相关性,可用于检测青光眼患者的病情进展,尤其对视野检查配合不佳的患者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