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地奈德对大鼠变应性鼻炎最轻持续炎症反应模型鼻粘膜IL-12表达的影响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变应性鼻炎最轻持续性炎症反应(minimal persistent inflammation, MPI)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的认识,是指致敏个体持续接触阈值下剂量变应原时,即使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其鼻黏膜也可检测到变应性炎症反应的存在。MPI的存在提示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要有新概念,即维持治疗和预防治疗,但药物性预防的研究并不多。IL-12在各个环节对变应性鼻炎发病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本实验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变应性鼻炎最轻持续炎症反应大鼠模型鼻粘膜抑制性细胞因子IL-12的表达情况,旨在探讨布地奈德局部预防性应用对最轻持续炎症反应的影响,为优化变应性鼻炎的预防治疗策略提供动物实验和分子水平上的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8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A-D共4组,每组20只。A组为阳性对照组即变应性鼻炎组,B组为实验组即MPI给药组,C组为阴性对照组即MPI不给药组,D组为空白对照组。A、B和C组大鼠于第1天分别以含OVA 10 mg、氢氧化铝凝胶0.5 ml和PBS液0.5 ml的致敏液Ⅰ多点(腹腔、脚掌、四肢内侧肌内)注射,行基础致敏;第8天以含OVA 1mg、氢氧化铝凝胶0.5 ml和生理盐水0.5 ml的致敏液Ⅱ多点注射,行强化致敏;D组大鼠第1天和第8天分别以生理盐水1 ml多点注射。第22天起,A、B和C组大鼠分别给予1%OVA鼻腔激发,每次50μl每侧鼻孔25μl,每日1次,共1周;之后改为每周3次,继续激发1周;从第36天起,A组仍以1%OVA滴鼻,B和C组以0.01%OVA滴鼻,共持续5周,D组大鼠始终以生理盐水滴鼻。第8周激发完成后24h,每组处死半数大鼠,观察鼻粘膜EOS浸润、ICAM-、IL-12的表达情况。第57天开始对B组给予布地奈德进行滴鼻治疗,每次激发前30 min给药,剂量为64μg,每日一次,每次每侧鼻孔一喷,双侧滴鼻,每周连续给药5d后停止给药2天,共2周。其余三组均于激发前半小时以生理盐水代替。第71天起,ABC三组大鼠均予1%OVA鼻腔激发,每次50μl每侧鼻孔25μl,每日1次,共1周,D组大鼠予生理盐水代替OVA滴鼻。激发完成后24h,处死剩余全部大鼠,观察鼻粘膜EOS浸润、ICAM-、IL-12的表达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继以最小显著差(LSD-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1大鼠喷嚏计数第5周,A、B、C三组间喷嚏症状无明显差异,第6-8周,当OVA浓度从1%降低到0.01%时,B组、C组两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D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11周,B组与A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第8周:A组大鼠鼻粘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多于其它三组,B、C组有少量浸润,A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B组、C组相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D组与B、C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第11周:B组少量浸润,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A组、C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D组与B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 ICAM-1的表达ICAM-1在鼻粘膜中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胞浆内,呈棕褐色。第8周:A组可见大量阳性细胞存在,B组和C组阳性细胞轻微表达,D组无表达。A组与B组、C组相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D组与B、C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第11周:A组和C组可见大量阳性细胞存在,B组和D组未见阳性细胞表达。B组与A组、C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D组与B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4 IL-12的表达IL-12为胞浆着色,鼻黏膜中IL-12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细胞和腺体上皮细胞,呈棕黄色。第8周:A组零星表达阳性细胞,B组和C组可见少量阳性表达,D组阳性表达明显。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其余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1周:A组和C组零星表达阳性细胞,B组和D组阳性表达明显。D组、B组分别与A组、C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D组与B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MPI期应用低剂量布地奈德可显著减轻AR大鼠模型症状再发,起到预防作用。2、MPI期应用低剂量布地奈德可显著抑制大鼠模型鼻粘膜ICAM-1的表达及EOS浸润。3、MPI期应用低剂量布地奈德可有效促进大鼠模型鼻粘膜IL-12的表达。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本院9例克罗恩病(CD)患者接受生物制剂英夫利昔治疗的观察分析英夫利昔对CD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英夫利昔治疗9例CD患者(瘘道形成4例,糖皮质激素依赖性CD患
近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加工领域开始崭露头角,并迅速发挥了巨大的优越性.同时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提升,大量的工程机械设备开始投入使用中.数控技术作为机械制造
目的建立肠易激综合征(IBS)动物模型,观察GDNF基因的编码产物—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IBS大鼠模型结肠肌间神经丛内的表达情况和结肠肌间神经丛内神经元可塑性改
背景和目的随着白内障手术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工晶状体设计制造工艺的不断改进,白内障手术已由过去的单纯复明手术向屈光性手术过渡。多焦点人工晶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