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织锦工艺传承式微归因研究——以湖南龙山捞车村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的传统民族工艺,也是展示土家族民族独特性的符号之一。织锦工艺初雏于商周,形成于秦汉,定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织锦工艺的传承已经经历了数千年时间。但是进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土家织锦工艺的传承出现了危机。以土家织锦的发源地——湖南省龙山县捞车村为例,织锦工艺传承式微主要表现在织锦产量少,艺术创新中断多年,织造工艺后继无人等方面。本文就是针对捞车村土家织锦工艺的传承现状进行的研究和探索。 本研究以田野考察为主,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和教育人类学理论指导。在调查中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首先对捞车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宗教信仰及精神形态、村民经济生活以及织锦织造工艺、传承现状作了客观系统的描述。在这些田野事实的基础上,阐释捞车村文化生态系统变迁对土家织锦工艺传承的影响。本研究认为,导致捞车土家织锦工艺传承式微的原因从直观层面看有四点:第一,社会强制的瓦解与土家织锦传承失效;第二,土家织锦技艺心理传承的逐步失效;第三,影响传承机制的共生文化传统削弱;第四,文化选择对织锦传承机制的影响。基于这四个直观原因的思考,本研究引入了文化生态系统的理念来探讨捞车土家族织锦工艺的传承式微。通过对变迁前后捞车村文化生态系统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导致土家族织锦工艺传承式微的根源就在于它赖以生存的旧有文化生态系统失衡。本研究进一步指出,捞车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改变其实是捞车人积极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过程,是一个群体内生需求的体现,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身文化传统,有发言权的是群体成员而不是群体之外的研究者,研究这一文化现象的意义就在于认识某民族文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式微的特殊性和范例性。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