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枯萎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利用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DDD1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道了两株香蕉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 race 4)的拮抗细菌筛选及其利用研究,初步探究了两株拮抗细菌的防病效果、定殖情况、经不同处理后的酶活变化及BTSF菌株的促生作用及防病机理,对香蕉枯萎病的生物防治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从香蕉枯萎病病区健株香蕉中分离的26株细菌在室内平板拮抗测定中均具有拮抗活性,经初筛及不同方式复筛最终筛选出2株拮抗效果最好的菌株,编号分别为BTWC、BTSF。通过不同时间接种处理室内的盆栽香蕉苗的防治试验,发现浇灌两菌株BTWC和BTSF的5×106 cfu/mL发酵液对防治香蕉枯萎病具有较好效果。接种病菌前3 d浇灌发酵液于香蕉苗根部,两株拮抗细菌的防效分别为72.49 %、83.10 %,而接种病菌后3 d再进行防治,BTWC和BTSF的防效已分别降至46.43 %、38.77 %,两菌株发酵液对香蕉盆栽苗的防效变化规律相似。其中,菌株BTSF的防效要好于菌株BTWC和50 %多菌灵WP 800倍液药剂的对照。初步推测拮抗菌的防病作用可能是因为先接种拮抗细菌后菌体占领了病原菌的侵入位点同时又可分泌抗菌物质,既可阻止病原菌的侵入又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长,因而提高了防病效果。用灌根法和涂抹叶片法接种拮抗细菌发酵液,不同时间取样,发现在植物的根茎叶中均可分离回收到抗Rif 400μg/mL的标记突变株,表明两菌株均能主动进入香蕉体内并在植株各个组织部位稳定定殖并进行繁殖、传导,这一结论为探讨拮抗菌对香蕉枯萎病的抗病性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别采用愈创木酚氧化法、NBT光还原法等酶活性测定方法对灌根接种病菌悬浮液和拮抗细菌液的香蕉苗体内的POD、SOD、PAL、PPO等5种防御酶活性变化进行了研究,旨在探明香蕉抗枯萎病的作用机理以及拮抗细菌的诱导抗病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经拮抗菌液处理后的5种防御酶的活性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其中,SOD活性较清水对照和仅接种病菌液处理的低,PAL、PPO、CAT、POD活性均比清水对照要高,说明香蕉苗经拮抗细菌液诱导处理后的防御酶活性普遍会升高。将拮抗细菌BTSF菌株(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发酵液过滤离心去除菌体后添加不同量于香蕉的不同组织培养基中使含其体积分数为10%(V/V)、20%(V/V)、30%(V/V),研究由此菌体产生的代谢物质对香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BTSF菌株能产生对各种香蕉组培体具促生性的代谢物质,其能很好地提高诱导愈伤组织、增强丛生芽的分化和生根苗的生根作用,具有较好的香蕉生长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在现代医疗技术发展和实践中,影像学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在临床疾病诊断、治疗、评估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医学影像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知识面涵盖较广的一个学
目的:探讨通过采取人性化管理对于防范手术室安全隐患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本院手术室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的护士共计26名为此次的研究样本,从2017年1月开始采取手术室人性化
纹枯病(Rhizoctonia cerealis)是导致我国乃至世界小麦减产的重要病害。为了深入阐明小麦纹枯病菌的致病机理,特别是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等胞壁降解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为
伞滑刃属线虫(Bursaphelenchus Fuchs,1937)是一类由昆虫携播的食菌或植物寄生线虫,目前已报道近100种,其中松材线虫(B.xylophilus)和椰子红环腐线虫(B.cocophilus)是国际重要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