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衰竭、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东南地区频繁出现“民工荒”现象,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水平大幅上升,东南地区的制造业出口增长也出现了下滑趋势。那么,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出口到底产生了多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有没有短期和长期之分?在制造业内部不同行业间有何差异?这些问题的研究,无论对于保证东南地区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还是揭示工资和出口的相关关系,进而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运用经典的生产理论揭示劳动力成本与商品价格的关系,并揭示了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出口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其次,借鉴国际贸易经典理论,构建了一个包含两个地区并只有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的国际贸易模型,证明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国际贸易中确实具有比较优势,并进一步证明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劳动力这一要素的使用抑制并对其它要素如资本、技术等的使用促进效应,说明劳动力成本上升确实有利于制造业结构转型。再次,在实证分析中,本文选取1990-2016年东南地区8个省份(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江苏、上海、安徽)的加工制造业数据,构建了 PVAR模型,利用方差分解研究了不同滞后期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上一期出口对当期制造业出口的解释程度,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研究了制造业出口对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冲击的反应程度,研究结论如下:(1)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出口既有积极效应也有消极效应,积极效应体现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能促进东南地区制造业由简单的一般加工制造业转型为复杂的高科技制造业,进而提升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消极效应体现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通过成本转嫁机制使东南地区的制造业出口产品丧失价格竞争力。(2)东南地区制造业成本已经和越南等东南亚地区拉开了较大差距,其所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不具备价格优势。并且伴随着人均收入由中高等向高等过度,劳动力成本的继续上涨也是动力十足,因此东南地区的制造业企业要放弃过去的价格战,加快研发转型,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树立品牌。(3)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东南地区制造业出口的积极效应在长期看来更能发挥作用,而消极效应在短期对制造业危害更大。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生产技术的提高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最后,本文针对实证结论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主要是:(1)扎实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2)地方政府要制定科学适度的工资指导线;(3)加强劳动者教育以提升劳动力素质;(4)加工制造企业必须努力创新和转型升级;(5)加强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6)人口调整政策要适度。本文的主要创新是:(1)先前关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出口的影响研究分歧较大且以理论推导为主,而且大多停留在一国层面,缺乏地区层面的分析。而本文以东南地区1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将研究扩展到了地区层面,丰富了劳动力成本对出口影响的区域层面研究。(2)现有的一些实证采用的都是时间序列数据,而本文采用的是面板数据,运用数学模型工具和基于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方法量化分析了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出口三者的相互影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