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部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业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全国“六大临区”、“八大草原”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农业大省。吉林省十三五规划提出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十九大以来,以产业兴旺为核心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农业要发展,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是必不可少的,适度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但是,我国农业具有“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的双重劣势,农业投资大、效益低、经营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等特点,使得农业在现代化发展之路上面临诸多困境,其中资金成为其能否做大做强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金融机构普遍不看好农业领域,对涉农贷款管控十分严格,农业经营主体难以获得正规金融支持,多以高息民间借贷筹措资金,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因此,紧抓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分析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问题,契合时代背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导论,主要阐述了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问题研究的立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点、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是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主要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概念界定,对规模经理理论、农村金融理论、信贷配给理论等基础理论进行阐述;第三章是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现状及问题,主要介绍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融资需求和融资供给方面的现状,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为论文研究提供切入点;第四章是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问题的成因分析,主要体现在自身实力不足、国家支持力度有限、金融机构倾向性较低等三个方面;第五章是提动吉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对策建议,充分发挥经营者、国家政府、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联动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融资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第六章是结论,得出全文的主要结论。本文的研究结论: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机遇难得,但面对传统农业弊病和多种新型矛盾,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十分旺盛,但农村金融市场长期低迷,融资供给明显不足;三是经营主体、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需要联合发力,促进农村信贷市场资金融通,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