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双重叙述视角——劳伦斯对“他者”的诗性思考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2800487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H.劳伦斯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一直以来,他都被誉为一名伟大的小说家,相比之下,他的诗歌才华却鲜为人知。实际上,诗歌才是贯穿劳伦斯一生的创作热情,他共创作了1000余首诗歌,其中800多首收录于《鸟·兽·花》、《三色紫罗兰》、《最后的诗》等诗集中。他的诗歌记录了天然的情感与直白的生命体验,意象丰富,视角独特。总的来说,劳伦斯是一位打破传统的诗人,他在诗歌内容、形式和思想方面的革新都展现了对生命力的尊敬和崇拜。劳伦斯创作了不少令人惊叹的成功诗作,他的《蛇》、《灵船》、《枇杷与山梨》、《鱼》以及许多独特的方言诗都是诗歌艺术中的精品。  鉴于劳伦斯诗歌对社会传统和诗歌传统的反叛,国内外对他诗歌的接受都经历了比较曲折的过程,时至今日,与劳伦斯小说相比,其诗歌研究仍处于相对边缘地位。国外的研究相对较早,研究范围较为全面,评价也相对客观,不仅看到了他诗歌的造诣,也对其症结深刻批判。研究领域大多集中在其诗作的自传色彩、诗歌主题、形式、诗歌思想研究、比较研究等,出版了许多专著和批评文章。相比之下,中国的劳伦斯诗歌研究比较冷门,对其诗作的翻译开始较晚,也不甚全面。不过,从1995年以来,国内对劳伦斯诗歌的研究热情不断升温,研究者主要关注其诗歌主题和创作技巧,也有学者运用生态主义、女性主义或结构主义视角对其诗歌进行过研究。不过,近几年来,国内劳伦斯诗歌研究陷入了困境和歧途,主要表现在意象研究和生态主义研究领域的过度开采,其中对劳伦斯诗歌思想的误读和扭曲是症结所在。本文的研究从探索真实的劳伦斯诗歌思想出发,以诗人本人的文论、书信、序言以及批评家关于其诗歌的评述为支撑,选择劳伦斯诗歌中普遍存在的“他者”主题作为切入口,通过对“他者”叙事的内容和叙事策略,尤其是独特的双重叙事视角展开论述,挖掘劳伦斯在诗歌中对于“他者”的诗性思考。  论文共五章。第一章首先概述了劳伦斯的诗歌创作。劳伦斯的诗歌创作生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爱情、自然、宗教和死亡是这三个时期的创作主题,其中“他者叙事”是贯穿其中的主线。此外本章还回顾了国内外劳伦斯诗歌研究现状,对劳伦斯的“他者”作了定义和诠释,说明了本文的结构和论点。  第二章主对劳伦斯诗歌中的“他者”进行了分类研究。劳伦斯诗歌中的“他者”有人类“他者”和非人类“他者”两种。其中人类“他者”主要指女人、原始人和白人之外的其他种族;而非人类“他者”主要包括动物、植物以及充满生机的宇宙万物。此外,本章还就人自身的“他性”进行了单独探讨,这是因为劳伦斯对一切外部“他者”关系的思考皆旨在加深对“自我”未知领域的认知,尤其是属于情感的、直觉的、被压抑隐藏的部分。  第三章研究劳伦斯的“他者”叙事策略,即“他者”的双重叙事视角。这一部分对以理性为基础的逻格斯中心视角和以直觉为基础的玄学视角做了分别论述,然后结合两个视角的互动关系,发现两个视角之间既有对立冲突,也有对话交流。这种“他者”叙事策略是一种对“他者”的认识论探索,同时也反映了人自身渴求实现从分裂“自我”到完整“自我”转变的愿望。  第四章从劳伦斯“他者”叙事的表层深入到“他者”叙事的诗性思考。首先,劳伦斯“他者”叙事内容和策略体现了他对“他者”的崇敬和对“他性”的探求;其次,认识“他者”的进程也推动了对“自我”认知的深化,尤其是认识到人类意识的局限和人类社会机器化的危害。最后,对“他者”万物的认知扩展到对劳伦斯宇宙观的整体认知,自然的生命力是万物之源,面对机器化的社会和自然,劳伦斯在他的诗歌形式和内容中力求捕捉生命的搏动,这是对自然生命力的呼应,也是一种从机器化宇宙到生机盎然的宇宙的的还原。  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在科技变革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劳伦斯的“他者”叙事是对机器化社会和异化人类的诊治,在分裂的“自我”的挣扎中,诗人明显对“血性认知”的方式更加偏爱,他强调本能、情感和对人性完整的回归。通过对未知“他者”的认识论探索,诗人劳伦斯本质上是在呼吁一种回归:从分裂的“自我”回归到完整的“自我”,从机器化社会回归到具有自然生机的社会。
其他文献
多丽丝·莱辛,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战后的英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莱辛早期有过在殖民地生活的经历,因此她体验到殖民主义的罪恶以及作为女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
本文以沃尔特·莫斯里的易兹·罗林斯系列为例讨论了二战后非裔美国人对家的追寻。沃尔特·莫斯里是著名非裔侦探小说家,他以硬汉侦探“易兹·罗林斯”为主角的系列侦探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