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上海市奉贤区(青村、光明、星火等3镇)的农业土壤为研究对象,在调查了土壤物理化生物学性质的基础上,利用强酸消化法和连续分级提取法分别对土壤重金属总量及其形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并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揭示了土壤理化生物学性质与土壤重金属总量及其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同时结合上述结果,弄清了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的行为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规律,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机理的研究及其修复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土壤理化生物学性质的调查表明,该区土壤为粉(砂)壤土,适合进行农业生产;pH值在6.45-8.05之间,属中性偏碱土壤;电导率值大于0.6 dS/m,但无(次生)盐渍化之忧;土壤有机质和总氮量分别为26.70和1.4 g/kg,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丰富,均高于上海地区的平均水平。表层土微生物量远大于底层土,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及团粒结构的形成。
土壤重金属总量及其形态的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土壤重金属含量虽高于上海地区土壤元素背景值,但都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 -1995)二级标准,基本上不会对食用作物和栽培环境造成危害和污染,可以保障正常的农业生产。表层土中重金属总量及其形态大于底层土,但差异不显著,说明重金属迁移性差。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重金属在其总量中所占为7-41%;有机结合态为7-34%;残留态≥30%;虽然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为≤10%,但其易转化为游离态,应引起重视。
重金属总量之间的相关性较为显著,如Ni总量与Cd和Pb总量呈极显著正相关;Zn总量与Cu、Cr及Cd总量呈正相关。此外,重金属总量与其形态间呈显著正相关,如Cu和Zn的总量与其相应形态呈正相关。这些结果说明,土壤环境中重金属之间可能存在较强的协同作用关系,其含量一旦增加,可能引起复合污染。因此,在预防、监测及修复时,应考虑其相互间的转化和协同关系。
重金属总量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分析可知,底层土Pb与粘粒含量和硅铝铁比呈显著正相关;Cr与pH呈显著负相关,Cu与有机质和速效磷呈正相关;此外,表层土Cu和Cd总量与真菌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b总量与细菌呈正相关;底层土Cu总量与放线菌数,Cd总量与微生物总数呈显著负相关。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调节土壤环境条件,可明显抑制重金属活性。
重金属形态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重金属形态与理化特性有较好相关性。表层土有机结合态Cu与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相关性显著;底层土有机结合态Pb与粘粒含量和硅铝铁比呈正相关。此外,可交换态、有机结合态及残留态Cr和碳酸结合态及残留态的Zn与pH呈显著负相关;而残留态的Cd和Pb与pH呈正相关;多数重金属的形态与土壤微生物量呈显著甚至极显著负相关。可见,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由上可知,土壤重金属总量及其形态受土壤环境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土壤有机质,粘粒含量,pH值等。因此,调节土壤环境条件对土壤重金属监测及修复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