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最小电流比值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动态调谐技术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高频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逐渐成为电气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技术利用磁场、电场、激光等多种形式,将电能以非接触的方式从供电电源传递给用电负载。WPT技术消除了传统供电方式中的一些固有缺陷,如裸线、接触火花、插头磨损等,具有安全可靠、供电灵活等优点。随着研究与应用的不断发展,WPT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疗设备、电动汽车、照明设备、消费电子等领域。为了保证WPT系统具有较高的电能传输功率和效率,通常在系统中采用静态补偿电容来实现谐振。然而,WPT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发送端与接收端气隙间距会发生变化,如电动汽车由于载重变化,导致气隙间距变化。而在采用含有磁芯的电磁耦合机构时,其气隙间距变化会引起系统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线圈自感及互感发生变化,进而导致WPT系统谐振点发生漂移,使WPT系统处于失谐状态,增加了电源所需容量,降低了系统传输效率。因此,研究一种动态调谐方法,使得WPT系统恢复谐振状态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首先研究了WPT系统工作原理,同时对四种典型的WPT系统拓扑进行了分析,并着重阐述了SS(Series and Series)拓扑的电能参数传输模型及效率表达式推导。其次,分析了WPT系统失谐的原因,研究了发送端与接收端线圈自感及互感变化的影响因素,重点考虑了气隙间距变化和系统频率变化这两个关键因素。同时,推导了发送端与接收端自感变化对WPT系统效率影响的公式表达。最后,提出一种基于最小电流比值的发送端频率跟踪的动态调谐方法。该方法通过实时测量发送线圈电流有效值与直流源输出电流平均值,在控制器中计算电流比值并根据最小电流比值原则,实时调节系统工作频率,最终使得WPT系统恢复谐振状态,提高系统性能。并在不同气隙间距的情况下进行动态调谐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当气隙间距变化时,本文所提方法有效实现了动态调谐,恢复了WPT系统谐振状态,达到减少电源所需容量,提高系统传输效率的目的。进一步验证了所提动态调谐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 纳米碳示踪早期胃癌前哨淋巴结的多中心研究研究背景及目的胃癌(G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最新资料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新发的胃癌病例数达100万,每
本文对呼伦贝尔市哈拉尔地区2016年1月18日至23日较强寒潮导致该地区的气温大幅度变化进行了深度的分析,对环流形式中500hpa高空场极地强冷涡形成,对地面的气温影响的变化等
目的比较不同留置时间组静脉留置针相关静脉炎发生率,确定静脉留置针最佳留置时间。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将500例行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留置时间3天)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在实施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配合耳压法、中药熏蒸法对面瘫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面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治疗组1、治疗组2、治疗组3各30
由于目前工厂中对异步电机饱和漏电抗没有一套简单准确的计算方法,异步电动机的起动性能常常不能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本文在对一批A.J.JO型电机进行了试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目的:观察电针针刺经筋结点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经筋结点加电针疗法,对照组采用
缺血性中风为目前高发的脑血管类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高的特点,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蛋白质组学作为分子生物学的一部分,现已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中,在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和辅食添加对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影响。方法母乳喂养组167例,婴儿出生后4个月内给予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组104例,婴儿出生后即给予混合喂养,在婴儿3~4月、
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发病机制研究虽已提出多种学说 ,但仍无定论 ,致使迟发脑病的早期预测未能解决 ,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难度。由于CO中毒所致迟发脑病在一定程度上尚属可逆性
在交流交往中,有一些词语会令人难堪,让人感到轻浮、粗俗。为了减轻某些词语对人们感情的伤害并能使听话人感觉舒服,就产生了委婉语,语言都是产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的,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