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足迹方法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有效的途径,本文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并运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对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包含的参数重庆市2004-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足迹广度、足迹深度和三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与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也对重庆市2014年区域总生态足迹特征进行了静态分析,并利用这些参数构建存量流量指数、生态压力指数、生态资源利用效率指数和生态多样性指数,在这些指标的基础上再综合构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来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动态变化,最后利用二次和三次指数平滑法分别对重庆市2015-2020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研究结果如下:(1)重庆市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各参数动态分析在人均生态足迹中,占比前三位的依次是生产耕地、林地(污染)、化石能源用地,总的人均生态足迹的波动态势与占比最大的生产耕地的波动态势基本一致。二者从2004-2006年基本呈现倒U型曲线,从2006-2011年也呈倒U型曲线,2011-2014基本平稳,波动不大。人均生态足迹从2004年0.818071 ha/cap下降到2014年的0.798704ha/cap,下降了2.37%,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物生态足迹下降,说明重庆市污染治理取得一定成绩。人均生态承载力耕地比重占绝对优势,说明耕地保护在生态安全方面地位凸显。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变化态势与耕地的变化态势基本一致。人均生态承载力多年来平均值为0.340202ha/cap,从2004年0.348441 ha/cap上升到2014年的0.350833 ha/cap,上升了0.69%,整体来讲变化不大,比较平稳,说明重庆市的生态供应能力基本趋于平稳且伴随经济发展和生产技术进步略有提升。重庆市2004-2014年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和化石能源用地均为生态赤字,只有建筑用地是生态盈余,总体来讲,2004-2014重庆市呈现生态赤字局面,人均生态赤字贡献率排名前三的主要地类即耕地、林地和化石能源用地,面临非可持续发展局面。重庆市2004-2014年由于重庆市始终处于生态赤字局面,因此其人均足迹广度与生态承载力变化态势一致,2014年足迹广度达到最大值,流动自然资本的使用程度达到极至。重庆市2004-2014年足迹深度始终大于1说明重庆市生态环境处于赤字局面,依靠流动的自然资本无法填充区域内人口对资源的需求,环境不得不消耗存量资本支持发展。重庆市2004-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并不完全一致,人均生态足迹略大于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但总体上相差不大,二者变化态势是同步的。三维生态足迹拓展了二维生态足迹的维度,将区域发展过程中存流量资本的消耗程度和二者之间的转化关系作为评判区域是否可持续发展的依据,而不仅仅以是否产生生态赤字作为评判标准。因此,相比较而言,本文认为三维生态足迹比二维生态足迹更适合应用于可持续发展评价。(2)五大功能区2014年生态足迹区域特征静态分析五大功能区总生态足迹排名从前到后依次是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区、都市功能拓展区、都市功能核心区,其数值依次是959.96万ha、623.98万ha、279.89万ha、121.13万ha、11.46万ha。五大功能区生态足迹分为三个级别,城市发展新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处于生态足迹高值区,作为重庆新的经济增长极,城市发展新区是重庆市的重工业集聚带,人口总量大,占据能源资源消费的绝对优势,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重庆市的农产品主产区,占据生物资源生产的绝对优势,且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强三峡移民扶贫开发建设,在该区发展特色资源加工产业,经济增长动力较强,因此产生高生态足迹;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处于生态足迹中值区,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能力次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近年来加强扶贫开发与生态经济建设,一定程度上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但主要功能仍以生态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生态足迹排名中位;都市功能拓展区和都市功能核心区处于生态足迹低值区,这两个区域重点定位引领城市形象,完善大都市功能,适当疏散人口,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低耗能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速度快,重点发展低耗能产业,且该区域农业生产能力弱,因此生物资源生产性生态足迹小,因此总生态足迹较小。总体而言,五大功能区总体发展定位与其生态足迹分异适合。(3)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生态供求预测重庆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指数多年平均值为0.4164,从2004年的0.3666升高到2014的0.4781,增长了30.41%,年均增长率2.69%。除2012-2013年略有下降外,总体来说,持续上升。说明重庆市11年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逐渐增强。从预测结果来看,2015-2020年重庆市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均有所提升,但生态承载力的提升幅度和速度快于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因此赤字减弱。2015-2020年区域人均生态赤字从2015年的-0.384033下降到2020年的-0.346980,下降了9.65%。年均下降率2.01%。这正印证了虽然重庆市的赤字状况短期内不能根本扭转,按照生态压力划分处于极不安全局面,存量流量指数始终大于1,存量资本已经动用,流量资本无法满足发展要求,11年来生态足迹始终是生态承载力的2倍以上,面临非可持续发展局面,但是重庆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却在增强,赤字在减小,赤字局面有望在未来长时间段内得到根本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