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纤维素是一种由微生物合成的超微纯纤维素,与自然界中存在的植物纤维素相比,具有纯度高、结晶度高和重合度高,吸水性强,抗张强度好,生物适应性强,可在自然界直接降解等独特的性质。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细菌纤维素,并将其应用于食品、医药、造纸和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是当今生物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首先从菌种筛选着手,从腐败水果中筛选到一株产细菌纤维素菌株,命名为NUST031,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试验和醌类分析,对其进行种属鉴定,鉴定结果为醋化醋杆菌属。接着对该菌株进行了紫外诱变和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使细菌纤维素产量得到一定提高。同时对该菌株作了培养条件优化,确定了最佳碳源、氮源和初始pH值。测定了发酵过程中的残糖、残氮、pH和细菌纤维素产量的变化趋势。产物进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在1047cm-1处的吸收峰,是由碳氧键的伸缩振动引起的,是纤维素分子的特征峰:在3365 cm-1处的吸收峰,反映了O-H键的伸缩振动;在约900cm-1的吸收峰是糖苷键的特征峰。对酸水解物乙酰化后进行GC-MS分析,与Glc糖醇乙酸酯的标准谱图对照,根据两个质谱图中的特征峰几乎完全相同,证明乙酰化产物为Glc糖醇乙酸酯,说明酸水解物中有葡萄糖组分,从而证明酸水解物为纤维素。用透射电镜分析,表明细菌纤维素是由微纤维束相互缠绕形成的网状结构,并有分形现象出现。利用酶水解法分析纤维素纯度,其纯度为95.6%。并用称重法分析了细菌纤维素的持水性能,其持水率为98.03%,表明其具有高度亲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