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大家庭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新时期,作为少数民族中更多知识,更宽阔见识的代表,少数民族大学生既有一般大学生积极向上、思想活跃、民主意识强、价值取向呈实用化趋势等的共性,又存在民族情感浓厚、民族心理封闭和自我保护意识强等特性。这是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和边疆偏远地区,受民族、宗教习俗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是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今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未来民族地区发展的快慢,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一批实力雄厚的后备干部,对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民族区域发展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意义重大。但过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没有针对不同民族大学生的不同问题做出有区别的分析,或者错误的认为只有民族高校才有少数民族学生,所以只把国内15所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却对非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多。 本选题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为理论基础,把四川省的民族高校和非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分别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通过收集来自不同高校多个民族学生填写的问卷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深入探究当前不同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结合民族高校与非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异同,进而就如何加强四川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具体对策,从而不断丰富关于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对新的教育方式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