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多廿烷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药物支架置入术后发生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Reactivity,HPR)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实验为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入选了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3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沈阳医学院附属沈洲医院等4个中心的2595例ACS患者,均至少植入一枚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给予300mg负荷量或连续应用5天以上维持量(75mg)的氯吡格雷后,利用光学比浊法(Light TransmittanceAggregometry,LTA)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来评价治疗后血小板反应性(Post-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PPR),将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PA)65%定义为HPR。其中769(29.6%)例患者诊断为血小板高反应性(HPR),按1:3:3比例随机分为3组,①标准治疗组(A组)(n=50)服用阿司匹林300mg/d,30天后改为100mg,长期服用,氯吡格雷75mg/d,维持一年。②氯吡格雷加量组(B组)(n=150)患者服用阿司匹林300mg/d,30天后改为100mg持续服用,氯吡格雷150mg/d,维持30天后改为75mg/d,持续一年。③多廿烷醇组(C组)患者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用法与A组患者相同,同时服用多廿烷醇40mg/d,持续6个月。实验的主要终点为:观察患者30天及180天的PA及HPR缓解率。次要终点为:PCI术后12个月时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缺血症状驱动性靶血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以及TIMI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30天时PA值比较结果发现氯吡格雷加量组(B组)明显低于标准组(A组)(63.23±10.20比69.71±11.81,P=0.001),多廿烷醇组(C组)明显低于A组(65.37±8.45比69.71±11.81,P=0.008),B组与C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180天时C组PA值明显低于A组(59.95±11.99比67.74±10.97,P=0.001),同时,C组PA值明显低于B组(59.95±11.99比63.96±11.91,P=0.004),A组与B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治疗30天后,B组患者的HPR缓解率明显优于A组患者(55.2%比34.0%,P=0.012)。治疗180天后,C组的HPR缓解率明显优于A组(60.7%比42.2%,P=0.029)。随访1年发现,A组中4例(8.0%)患者发生MACE事件,B组及C组MACE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0%(6例)及3.3%(5例),三组之间MACE事件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60)。随访12个月发现B组2例(1.3%)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事件,A组、C组分别发生支架内血栓1例(2.0%比0.7%),三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714)。B组患者中分别发生1例(0.7%)重度出血及2例(1.3%)中度出血(TIMI出血标准),C组患者发生1例(0.7%)中度出血,无重度出血,A组患者重度及中度出血事件均未发生。B组轻度出血发生率10.7%(16例)明显高于其它两组(A组:6.0%(3例);B组:2.7%(4例),三组比较P=0.014)。结论:在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多廿烷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DES植入术后血小板高反应的血小板改善率不劣于高剂量氯吡格雷维持患者,同时并未增加出血风险,但其临床获益还需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