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城市森林规划研究的不足和景谷县城周围面山规划区域的现状与问题,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森林学、生态学、园林学、美学、景观生态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SWOT分析法对景谷县城周围面山城市森林建设进行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分析,从而明确规划的方向和原则。在资料收集、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景谷的实际情况和目标要求,提出了景谷县城周围面山区域景观生态格局规划框架,该框架以最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优化格局体系为目标,包括2级生态廊道体系、1级生态节点和农田基质的具体建设意见。并对景谷县城周围面山城市森林建设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划,取得了如下的研究成果:
1.借鉴国内外有关城市森林研究的成果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城市森林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景谷的实地情况,在景谷县城背景林的景观营造中,将其规划为生态农业观光景区、郊野公园区、水源涵养林区、城市生态防护林区四个景观区。
①生态农业观光景区:将其规划为集农业现代化生产、科研成果转化、农资信息交流,并具有开发经营、博览示范、知性教育、农业观光旅游等综合性、多功能的多元产业基地,同时建设成未来景谷农业新文明的窗口和试验区,农林科技博览展示的场所。
②郊野公园区:将其定位为集当地自然景观、傣族园林、彝族园林及当地文化为一体的郊游公园,成为景谷人以及周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③水源涵养林区:在此区选择种植常绿阔叶林、灌木林,构筑由大乔木、小乔木、大灌木、小灌木、地被植物共同组成的复层水源涵养林,缓解威远江汛期的水土流失问题,维持林边水源。
④城市生态防护林区:在此区域采取人工栽植与自然演替相结合,选择乡土树种和适生树种块状混交,营造结构稳定的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植被景观区,形成景观效果较好的城市山地背景林。
2.依据规划区域的地形地貌与绿化功能,将森林景观规划为山地型观赏风景林区、观光农业植物区、公益型林区和园林绿化区。
①山地型观赏风景林是风景区绿化的主体,森林景观突出大面积的整体效果,综合考虑休闲游憩功能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植物配植以乡土树种为主采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配植模式、针阔混交配植模式、常绿阔叶林配植模式、高大乔木-灌木-草本配植模式、竹一草配植模式。
②观光农业植物区构建出“芒果之乡”的基调,体现景谷特色。
③公益型林区运用近自然林地理论,依照地带性原生植被的组成与结构,模拟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思茅松林的多种复层混交结构的人工群落。
④园林绿化区根据营造的景观不同与绿地功能的不同,主要采用蕴含民族文化的民族植物配植模式、块状绿地植物群落配植模式、道路配植模式。
3.在城市森林绿地结构组成、空间格局与功能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基础设施的规划,包括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给排水规划、供电工程规划、电信工程规划、建筑与服务实施规划、防灾工程保护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