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主要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早期往往缺乏典型表现,大多在发现是已处于晚期,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化疗是胃癌术后主要辅助治疗手段,尤其是病理类型恶性程度高;病灶大于5cm,多发病灶以及年龄小于45岁的患者,能够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但是不同个体对相同化疗方案往往疗效以及毒副反应等方面差别较大。为了提高化疗疗效,减轻患者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我们通过检测胃癌组织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和β微管蛋白Ⅲ(TUBB3)的表达情况,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对铂类化疗药物以及β微管蛋白Ⅲ对紫杉醇类化疗药物化疗预后的影响,以期找到选择最佳化疗方案的依据,从而改善患者化疗预后。方法:收集2011年04月至2014年4月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行根治性胃癌切除术,且术后行辅助化疗的Ⅱ-Ⅲ期胃癌患者83例,术后给予DCF方案化疗6个周期。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每一例胃癌组织标本中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和β微管蛋白Ⅲ表达水平,分析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和β微管蛋白Ⅲ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化疗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83例胃癌患者中ERCC1高表达患者为35例(42.2%),TUBB3高表达患者为29例(34.9%)。ERCC1及TUBB3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肿瘤位置,浸润深度,Lauren分型,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神经束侵犯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ERCC1及TUBB3,低表达患者相比较于高表达患者具有更长的无病生存期(31.5月VS 11月;30月VS 14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23,P=0.004;χ~2=5.619,P=0.018),3年总生存率[75.0%(36/48):40.0%(14/35);72.2%(39/54):37.9%(11/29)]存在明显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352,P=0.001;χ~2=5.619,P=0.018)。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在Ⅱ期胃癌患者中,TUBB3低表达患者较高表达患者具有更长的无病生存期(36月VS 24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38,P=0.050)。在Ⅲ期胃癌患者中,ERCC1低表达患者较高表达患者具有更长的无病生存期(25月VS 9月),且3年总生存率[67.7%(21/31)∶28.0%(7/25)]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43,P=0.008;χ~2=8.743,P=0.003);TUBB3低表达患者较高表达患者也具有更长的无病生存期(22.5月VS 10月)以及更高的3年总生存率[65.8%(25/38)∶27.8%(5/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2,P=0.048;χ~2=7.096,P=0.008)。结论:胃癌组织中ERCC1及TUBB3表达水平可以预测胃癌患者术后行DCF方案辅助化疗的疗效,可以作为DCF化疗方案的预后指标,ERCC1及TUBB3低表达患者具有更长的无病生存期及更高的3年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