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地表水水化学及稳定性同位素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oud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淮河流域的水环境问题就日益突出,与长江、黄河、珠江流域相比,淮河流域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更加突出,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针对淮河流域水环境的研究报告相对其他大江大河一直偏少。针对这个问题,本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全国博管会博士后基金的资助下,在淮河流域开展了地表水离子化学,颗粒有机物的碳、氮同位素,地表水氘、氧同位素的研究工作。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淮河流域地表水呈现出明显的南部离子浓度低,北部离子浓度低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南北差异的主要由于岩石风化,蒸发效应、人类污染等3个方面的因素。北部地表水(沙颍河、涡河、南四湖、及南四湖支流)主要受蒸发盐岩控制,南部地表水(史河、淠河)受碳酸岩影响,淮河干流、洪泽湖、南水北调东线则受到蒸发盐岩和碳酸岩的共同作用影响。⑵淮河流域地表水离子浓度明显高于我国其他流域(甚至高于黄河),地表水已经受到严重的人类活动(污染)影响,多项指标超出世界卫生组织(WHO)2006年的生活饮用水标准和我国卫生部2006年最近制订的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作为生活饮用水源应应提高处理水平、加大监控力度。⑶流域地表水颗粒有机物在夏季主要由浮游植物组成,颗粒有机物的碳、氮同位素组成也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北部严重的水污染为藻类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量的水闸、水坝导致水流减缓,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现象。⑷流域地表水整体呈现弱碱性,水体的重碳酸根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颗粒有机物的碳同位素值构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显著相关),虽然浮游植物优先利用氨态氮,但是在硝态氮浓度高的北部水体,浮游植物的生长也吸收了相当比例的硝态氮,而这种现象在颗粒有机物的氮同位素值组成有明显的体现。⑸流域地表水氘、氧同位素不仅呈现南北差异,而且沿水流方向氘、氧同位素亦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些变化主要因为流域北部更加强烈的蒸发作用导致,湖泊相对河流,河流下游相对于河流上游,都表现出更强烈的蒸发效应,氘、氧同位素的空间差异反映了这些变化。⑹经过与世界不同地区河流的比较,本研究认为,河流蒸发效应影响相对于河流海拔高低变化,可以更好的解释河流沿水流方向氘、氧同位素亦呈现不断增加的现象。而综合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的数据,以及美国东海岸的河流氘、氧同位素数据,我们认为,在较大尺度上(跨大河流流域),地表水同位素线的斜率呈现出由南至北不断增大的趋势。本研究在有限的经费支持下,通过对水离子化学,颗粒有机物的碳、氮同位素,地表水氘、氧同位素的研究,研究基于整个流域尺度的空间变化,探讨了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诸如浮游植物对碳、氮利用,更大尺度上地表水氘、氧同位素变化规律等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问题。为淮河流域水环境研究积累了有利的本底资料。
其他文献
在中华迎春,九洲同庆的美好日子里,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的浓厚气氛中,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参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诗词书法大型迎春笔会”。这是全国书法
2011年1月15日,全国科技表彰大会在北京市召开。刘秉华教授和他的团队倾注无数心血的矮败小麦育种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是中国科技界最
我国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束缚,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是保障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城市郊区农村居民点的特殊区位决定其土地整理工作亦具
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使其在很多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森林的主要功能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观赏游憩等。不同自然条件和区域
谈到腾模的绘画,藏獒是一个绕不过的主题。他笔下的藏獒体态雄健、威武而性格温和、敦厚、惹人喜爱……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作为一个生活在当下的中国画家,他的工作是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优秀共产党员韩永恒,是哈密客运段旅游车队二组列车员,又是党支部的一名兼职宣传委员。他热爱乘务工作,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一心一意想着旅客。一言一行尊
在日常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的评论主要依靠文字,评价一篇好的评论,常常会用一些有画面感的文字来形容,如“像匕首一样犀利”、“一针见血”等,能让受众感觉到评论文字中所蕴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笔者认为,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不是一篇好文章,所以在备课时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去琢磨。  在教学设计上,笔者原本是这样安排的:  (一)进行课堂导入  (二)简单地介绍西双版纳  (三)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1.让学生齐读引文,概括出西双版纳的总体特点。  2.设置问题:西双版纳美在何处?  3.要求学生浏览文章,总结出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