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褐斑是主要发生于双面颊部、颧部、鼻部及额部的黑色素沉着斑,是一种常见的影响亚洲人面部美容的皮肤病,多见于女性,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黄褐斑组织学上的表现为以表皮内为主的黑素颗粒增多和黑色素细胞功能活跃,部分病变也可累及真皮。黄褐斑发病机制不详,目前现代西方医学认为黄褐斑与雌激素、紫外线照射、遗传因素、化妆品使用不当有关,此外还与氧自由基、局部微生态环境等有关。 目前国内外治疗黄褐斑的方法很多,其治疗措施主要从抑制黑色素细胞增生,防止黑素颗粒形成,加速黑素颗粒降解及降低黑色素细胞活性等方面入手。具体的治疗方法有:激光治疗、药物治疗、中医治疗、联合治疗等。目前为止尚无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5],因其发病率较高,发病机理复杂多样,治疗方法多样化、效果不佳及复发率较高等特性,对黄褐斑的治疗一直是整形美容皮肤科的研究热点。 目的:黄褐斑发病原因多样化,通过雌激素及紫外线综合诱导出更接近黄褐斑的豚鼠黑色素模型,并设定不同治疗实验组,以期通过试验研究,探索未治疗组、单纯外用氨甲环酸组、单独Q开关红宝石点阵激光组及其联合氨甲环酸外用组的疗效是否存在差异,以求证Q开关红宝石点阵激光(Q Switch Ruby Star Laser,QSRL)联合氨甲环酸外用对治疗色素沉着的有效性,从而为临床治疗黄褐斑提供理论依据的目的。 方法: 1建立豚鼠色素沉着斑实验模型,取10只清洁级SD雌性豚鼠,于棕黄色毛发区域取材,设定为A组,取后腿外侧肌注黄体酮注射液0.5mg/kg/d,30天。棕黄色皮肤脱毛,照射剂量根据最小红斑量(MED)和预实验结果定为900 mJ/cm2,每周1次,共3次,总剂量2700 mJ/cm2。选取色素沉着均匀处,平分为4组, B组:无治疗;C组:外用氨甲环酸治疗;D组:Q开关红宝石点阵激光治疗;E组:Q开关红宝石点阵激光照射联合外用氨甲环酸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完全治疗后2、4周,采用拍照肉眼评估、取材进行黑色素细胞染色(Imokawa法)以及黑素颗粒染色(Masson-Fontana法),观察表皮色沉、黑色素细胞数量及黑素颗粒表达的改变。 2应用SPSS统计学软件,分别对肉眼评价、Masson-Fontana法下的黑素颗粒所占表皮面积百分比、Imokawa法下的黑色素细胞数目应用统计学分析,通过对比不同试验小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4周的豚鼠皮肤黑色素细胞数量、黑素颗粒表达的情况,判断外用氨甲环酸联合Q开关红宝石点阵激光方法治疗黄褐斑是否有效。 结果: 1实验动物经肌注苯甲酸雌二醇、NB-UVB照射后,肉眼观:实验区域有明显色素沉着形成。镜下:黑色素细胞数量明显增加,黑色素细胞胞体增大变圆,树枝状树突增多;黑素颗粒显著增多,基底细胞和棘层可见大量连续呈带状分布的黑素颗粒,部分表皮全层密布。外用氨甲环酸后肉眼及镜下均无明显变化。单纯点阵激光治疗与其联合氨甲环酸外用肉眼观:色素沉着明显消退;镜下:大部分黑色素细胞破裂,黑素颗粒明显变小,变少。 2通过各组黑色素细胞数量、黑素颗粒面积占表皮面积百分比统计,实验结果表明低能量密度点阵QSRL可减少黑色素细胞数量、使得黑素颗粒分散、变小,能有效治疗色素沉着(p<0.05);单独氨甲环酸注射液外敷组与未经任何治疗组两组数据均无差异,对减退色素沉着无显著作用(p>0.05);两者联合治疗与单独点阵激光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Q开关红宝石点阵激光以其694nm波长对黑色素较高的吸收率以及其先进的点阵技术模式,在治疗黄褐斑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已有研究表明氨甲环酸通过口服、静脉滴注、微针治疗、局部外涂等途径治疗黄褐斑均取得一定疗效。但通过上述实验,氨甲环酸溶液作为外用药物,无论是单用还是联合点阵QSRL均未发挥明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