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报案例裁判解释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e2006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法学理论界的学者就致力于研究法律解释学,相关的学术成果不断面世,然而有关裁判解释的论述却甚少。尽管我国传统理论以及法律规定否认法官裁判解释权的存在,但现实中,只要法官运用法律裁判案件,法官的裁判解释就必然存在,因为每一个案件的裁判都蕴含着法官的理解、价值判断和实践理性,这也是法律赋予法官审判权的意义所在。实践也证明,在法的适用过程中的,大量的法律解释活动都是由审理案件的法官进行的,所有案件的解决都是主审法官进行裁判解释的结果,因此裁判解释最具有实用性和广泛性。然而,裁判解释作为法律解释的重中之重,却很少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传统理论也大多将法律解释主要划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即使有学者注意到法官在法律解释中的地位,也是仅仅将其局限在司法解释的视野内泛泛而谈,缺乏具体的论述和研究,有关裁判解释体系的构建更是无从谈起。为此,本文旨在弥补对裁判解释这一理论问题研究的不足,首先从裁判解释的概念、特征入手,将其与法律解释、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等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以求解决长期以来学者们对裁判解释认识的模糊性;其次归纳总结了公报案例中法官裁判解释的基本形态,即法官常用的几种裁判案件的民法解释方法,如文义解释方法、对不确定概念和一般条款的价值补充、法律漏洞弥补以及利益衡量,并以2004年最高院公报案例中增加“裁判摘要”时起,到2008年五年来的公报合同案例为依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报案例裁判解释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科技革命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流行文化的传播发展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但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
背信犯罪的本质在于违反信任关系使本人的财产受损,信任关系应限定于内部的信任关系。背信犯罪的产生根据可以是法律、法律行为、官方委托,但应排除事实行为;违背信任的行为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多个场合都提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要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行地
停止侵害是一种在侵权民事审判中被广泛运用的救济措施,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也是原告请求的主要救济方式之一。目前,我国《专利法》中并未明确规定停止侵害的具体适用条件和范
城镇化发展是当前我国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城镇化发展步伐也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