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环境能源效率研究——基于工业结构变迁的角度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o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高强度发展,经济发展成绩斐然。然而在中国经济规模不断提升的同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深层次矛盾逐步凸显,尤其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不断为人们所共识。在这一背景下,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中心议题之一。探求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验证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演变路径,从而为后续环境及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在环境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下,立足于中国工业经济、资源环境的现实,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讨论资源环境与工业增长之间的作用和反馈机制,分析工业环境效率和能源效率的演化机理。文章首先分析中国工业发展现状与资源环境现状,而后采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收敛的角度对工业环境效率和能源效率进行分析,同时考察工业结构变迁对工业环境效率和能源效率的作用机理,最后讨论工业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管制、技术进步等相关因素的作用机制。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第一章主要介绍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目标及内容。  第二章是关于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文献的梳理,为本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是中国工业发展现状分析,本章从经济增长、污染物排放、能耗及行业空间变动分析中国工业发展现状。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各行业在研究期内具有较为显著的发展,尤其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密集产业发展最为迅速;从工业污染和能耗的角度来看,整个研究期内所有行业的环境效率和能源效率均有较为显著的提升,尤其是研究初期工业环境、能源效率较低的产业其提升速度最为显著;从各行业的空间分布来看,中国工业各行业总体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分布状态,资源密集型产业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显著趋势,而技术密集型则呈现出向东集中的显著趋势。  第四章主要分析中国工业环境、能源效率的收敛及空间溢出效应,本章首先从工业结构的相似性着手,分析整个研究阶段中国工业结构的趋同,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工业环境效率、能源效率的收敛性及空间溢出效应。其主要结论如下:从工业结构相似性检验结果来看,2001-2013年中国各省的工业结构与全国工业结构的相似性总体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尤其是西部地区与全国工业结构的相似性有不断上升趋势;从工业环境效率和能源效率的收敛分析来看,工业环境、能源效率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东西部工业结构的差异每降低1%,将会导致东西部地区工业环境效率及能源效率差异分别缩小0.1684%和0.08%;从环境效率和能源效率的空间溢出分析来看,二者均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并且这种溢出效应随空间距离增大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第五章主要考察工业结构变迁对工业环境能源效率的影响,本章首先将工业结构变迁分为工业结构均衡化和工业结构高级化,其次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脉冲函数检验工业结构变迁对工业环境效率和能源效率的影响,其结论表明:2001-2013年中国工业结构均衡化和高级化均出现显著的变化,并且工业结构的高级化对工业环境、能源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相对而言,工业结构的均衡化仅在工业能源效率提升过程中表现出显著作用;通过建立VAR模型、脉冲函数以及方差分解揭示中国各省的工业结构发展过程中结构变迁对环境能源效率的影响机理显示,相对而言更多的省份工业环境、能源效率主要受工业结构的高级化的冲击,而受工业结构均衡化的冲击较少。  第六章主要考察多因素对工业环境能源效率的影响,本章首先运用能值分析理论将各种工业污染物转化为太阳能值,然后构建工业环境污染强度和能源强度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进一步分解为行业结构、总体技术进步与地区相对技术进步三个基本因素,最后检验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管制、地区发展政策等相关因素对环境和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FDI、环境管制、资源约束、地区富裕度等因素对地区工业环境和能耗有着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  第七章对全文的主要观点、结论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更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对苹果褐斑病作了初步监测分析,通过田间试验,获取病害苹果叶片光谱数据和病情指数数据。经过综合分析,可得出以下几条结论:(1)随着褐斑病病情的
针对县域休闲农业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这一主题,本文在理论部分主要围绕县域、休闲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相关文献及其理论的梳理,探讨了县域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念及其特征。基于上
绘画其实是色彩的艺术,在画家的笔下,赤橙黄绿青蓝紫、白黑粉墨碧靛,不再是纯粹物理意义的光感信息,而已经成为极富生命力和内涵的美感信息。画家以不同的浓度和交合比率在绘画作品中再现自然、社会和人生,以色调的冷暖、色度的明暗深浅寄寓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观感受和认识,于是绘画作品中便有了风雨云露、沧海桑田,便有了悲欢离合、美丑善恶、冷暖情怀。然而,色彩并非绘画艺术的专利,语言文学也有着类似的艺术共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