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希替尼针对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及分子耐药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i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奥希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目的:奥希替尼是一种口服、不可逆的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多项前瞻性临床试验证实其对于T790M耐药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疗效显著,目前缺乏中国NSCLC人群奥希替尼治疗的真实世界数据。本研究旨在真实世界中探索奥希替尼对经治、晚期NSCLC中国患者的疗效数据。
  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7月1日就诊于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存在EGFR突变、既往EGFR-TKI或化疗后进展,接受奥希替尼治疗的94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研究目标是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次要研究目标包括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缓解持续时间(duration of response,DoR)以及安全性。
  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94例患者,其中91例可评价疗效,ORR和DCR分别是47.3%和90.1%。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12.5个月(95%可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10.7-14.3)。总人群中位PFS为8.6个月(95% CI,7.2-10.0),奥希替尼二线和≥三线治疗中位PFS分别为8.5个月(95% CI,7.4-9.6)和9.1个月(95% CI,6.6-11.6)。亚组分析显示,基线T790M突变阳性的人群DCR和中位PFS分别为91.9%和8.6个月(95% CI,7.2-10.0),而T790M突变阴性的患者DCR和中位PFS仅分别为80.0%和3.2个月(95% CI,0.5-5.9)。T790M突变伴随EGFR第19号外显子缺失(EGFR 19del)的患者中位PFS较T790M突变伴随EGFR第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的患者显著延长(17.9个月vs7.3个月,P<0.001)。对于45例存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转移的患者,中位PFS为8.8个月(95% CI,6.9-10.7),颅内疾病进展时间(intracranial time to progression,iTTP)未达到。本研究人群中,奥希替尼安全性可控,未观察到不良反应导致的死亡事件。
  结论:通过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本研究证实了奥希替尼对于经治、T790M突变晚期NSCLC中国人群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可控。
  第二部分奥希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获得性耐药机制及预后分析
  目的:对于第一/二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耐药,获得性T790M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第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是标准后续治疗方案。然而,前瞻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奥希替尼通常于10个月左右出现耐药。本研究旨在探索奥希替尼耐药机制以及不同耐药机制与奥希替尼疗效和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就诊于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第一代或第二代EGFR-TKI治疗后耐药、T790M突变阳性、接受奥希替尼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存在奥希替尼治疗前和耐药后分子检测配对结果、未被证实小细胞肺癌(small-cell lung cancer,SCLC)转化的患者纳入分子检测分析组。数据截止日期为2019年5月14日。
  结果:分子检测分析组共计纳入49例患者,其中24例奥希替尼耐药后T790M突变保留,25例T790M突变丢失。49例患者中27例耐药后检测出分子改变,包括EGFR突变(C797S,C796S,G796S,V802I,V834L,E758D和G724S),非EGFR突变(PIK3CA,ALK,BRAF,KRAS和TP53),EGFR扩增以及MET扩增。至随访截止,T790M突变保留人群和T790M突变丢失人群中位PFS分别为9.3个月(95%CI,4.9-13.7)和7.8个月(95% CI,5.4-10.2)((P=0.053)。检出EGFR通路相关耐药机制的患者中位PFS显著优于旁路激活的患者(13.5个月[95%CI,5.5-21.5]vs.8.2个月[95%CI,3.6-12.8];P=0.012)。
  结论:本研究阐述了奥希替尼治疗中国晚期NSCLC人群的获得性耐药机制,耐药后T790M突变保留或者EGFR通路相关耐药机制的患者奥希替尼治疗表现出更长时间的临床获益。
  第三部分奥希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耐药模式及后续治疗分析
  目的: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奥希替尼是EGFR突变、靶向药物治疗进展后检测出T790M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标准治疗,但奥希替尼耐药后目前仍没有一个明确的后续治疗模式。本研究旨在真实临床实践中分析奥希替尼临床耐药模式以及耐药后不同治疗模式的疗效和预后。
  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7月1日在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就诊,奥希替尼治疗后进展的NSCLC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5例患者,临床耐药模式包括:15例局部进展(23.1%),29例缓慢进展(44.6%),21例爆发进展(32.3%)。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单纯胸部进展(40/65,61.5%),只有10例患者表现为单纯颅内进展(15.4%)。疾病进展后,20例患者后续应用化疗(30.8%),后续化疗的患者相较于后续不化疗患者具有更长的中位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但二者未达到统计学差异(25.0个月vs.11.8个月,P=0.106)。39例患者在进展后继续奥希替尼治疗,中位进展后治疗持续时间4.1个月。进展后继续奥希替尼治疗和停止奥希替尼治疗的患者中位OS没有统计学差异(18.9个月vs.15.1个月,P=0.802)。亚组分析显示,耐药后爆发进展的患者,后续接受化疗具有更长的中位OS。但对于局部进展或者缓慢进展的患者,本研究数据仍不成熟。
  结论:化疗是奥希替尼治疗进展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一种有效后续治疗选择。耐药后继续奥希替尼治疗在未经选择人群中未观察到生存获益。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IgG4相关疾病血浆外泌体蛋白表达差异研究  背景和目的  IgG4相关疾病(IgG4-related disease,IgG4-RD)是近年来新认识的慢性炎性及纤维化疾病,表现为受累器官或组织肿瘤样肿胀、硬化,受累组织中大量淋巴浆细胞,尤其是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常伴有血清IgG4水平升高(>1350mg/L)。IgG4-RD为多器官受累的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以B细胞和浆母细胞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应用PCSK9基因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可能影响基因功能的SNP位点,并对银屑病的临床表征(分型、家族史、甲损害、疾病严重程度、代谢性疾病)进行分层分析,探讨PCSK9遗传多态性对银屑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03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的147例银屑病患者作为病例组,及676例健康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外周血全血标本后提取DNA,运用全外显子测
学位
期刊
目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理类型,常见于有肝病背景的病人。肝细胞肝癌起病隐匿,大部分病人确诊的时候已经是肿瘤晚期,预后很差。而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的预后预测能够提高临床干预的效果,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肝细胞肝癌早期筛查主要依赖于腹部彩超和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检查,预后预测主要基于肿瘤的病
研究背景:  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约为0.8%-1.2%,是我国存活新生儿发生率最高的出生缺陷;多种先心病患者(特别是复杂心脏结构畸形患者)的手术预后差,对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利用小鼠等模式生物开展心脏异常发育及心脏结构畸形发生的相关机制研究,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控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既往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通过分析病理切片来判断心脏的结构表型,该方法的建立依赖研究人员具备熟练的切片
第一部分FZD5基因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背景]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第二常见的原发性肝癌。其恶性度较高,缺乏早期的诊断手段,大多诊断时即处于晚期而失去手术机会,亟需有效的靶向药物。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活对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有着重要的作用。该信号通路的激活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非常普遍,并与肝内胆管细胞癌增殖和转移密切相关。FZD5蛋白是Wnt受体复合物的组成成分之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