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纳米孔柱阵列形成机理的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tacoh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详细分析了硅纳米孔柱阵列(Si-NPA)形成过程及腐蚀结果,基于多孔硅在酸性溶液中的形成机理及硅在碱性溶液中的各向异性腐蚀机理,结合多孔硅及Si-NPA制备过程中的实验现象,证明了硅在酸性溶液中存在各向异性腐蚀。在扩散限制模型基础上,引入各向异性腐蚀的机制,提出Si-NPA的第一种腐蚀模型-空穴必须模型。该模型将硅在HF和Fe(NO33溶液中的水热腐蚀过程简化为空穴在硅体内的随机行走,行走到表面原子位置后,获得空穴的原子根据悬键个数的差异以不同的概率被腐蚀。此模型中存在两种机制:空穴随机行走和各向异性腐蚀。本文详细的分析了两种机制在腐蚀过程中的作用,并解释了Si-NPA必须利用高掺杂的p型硅片的原因。本文利用蒙特卡洛方法编程对上述模型进行三维计算机模拟。模拟过程中引入空穴浓度和不同悬键的原子腐蚀概率两个重要参数。并分析了两个参数对形貌、孔隙率和分形维数的影响。尝试不同参数进行模拟发现,腐蚀结果始终是一种多孔状结构,与Si-NPA形成过程中的形貌有较大的出入。空穴必须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验有较大的偏差,然后结合空穴的概念,对腐蚀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提出空穴只是在整个腐蚀过程中起加速腐蚀的作用,由此提出第二个模型-空穴辅助模型。该模型硅在HF溶液中主要基于各向异性腐蚀,而空穴扩散到表面后加速表面原子的腐蚀。与第一个模型的区别是:在第一个模型中,空穴的到达是腐蚀过程的必要条件;在第二个模型中,空穴的到达只是加速该原子的腐蚀。本文详细分析了两种腐蚀机理在腐蚀过程中的作用,解释了实验中发现的硅柱表面和底部的多孔层结构,同时解释了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硅柱变大,面密度减小的实验现象。最后针对空穴辅助模型进行计算机模拟,通过参数的改变得到了不同类型的硅柱,从而证实了上述理论的正确性。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纳米微粒因其极小的尺寸而呈现出显著不同于体相材料的特殊性质,在光、电、催化、机械、磁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纳米微粒的性质强烈地依赖其尺寸、形态和结构,对纳米微粒
电材料作为重要的功能材料在电子材料领域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近几年来,铁电陶瓷在全球每年销售量按15%左右的速度增长。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铁电器件(变压器、存储器、换能器、驱动器、滤波器、谐振器、鉴频器等)已在音视频、通讯、电脑周边等领域大量应用。然而,环境问题现在已经广泛存在于全世界,世界范围的无铅化呼声日益高涨;同时,随着电子整机向数字化、高频化、多功能化和薄、轻、小、便携式的方向发展,以铅为
本文采用单向拉伸和压缩实验方法对不经过任何预处理的铸态铅黄铜和铝青铜进行了研究。对铅黄铜分析了变形温度、速度、保温时间、变形量对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铅黄铜在温度
潜手性酮类的不对称催化加氢反应是制备手性醇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工业上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手性钌化合物是不对称加氢反应最有效的催化剂,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均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