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磨喝乐其物,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其名称不见经传,或作摩睺罗、摩侯罗者,用字不一,显然不是华夏固有的名目,而是外来语之音译。“磨喝乐”在唐五代时,是佛教活动的一部分,作为供养具而存在,以达到乞子的目的。宋金时期,磨喝乐主要作为节令物品和观赏型玩具而存在。它在七夕节当天作为民间乞巧、乞子风俗中寄愿之物;七夕过后则成为孩童的一般性观赏型玩具,失去了乞巧之意。作为节令祈愿物品时,形象仅为执荷童子样;作为观赏性玩具时,造型各异,有傀儡、学童、襁褓婴、百戏玩具题材。本文以宋金红绿彩“磨喝乐”大发展时期为契入点,探究中国“磨喝乐”的起源,证明其是印度佛教神话中“大黑天”神(Mahākāla)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童子崇拜”观念的契合,以满足民间“乞子”之愿而产生。“磨喝乐”的表现形式多样,作为当时的一个流行题材,在红绿彩瓷器、玉雕、绘画中都有发展。宋金磨喝乐的流行地区均为宋金时期的政治经济中心,以“关扑”这种赌物的商业交易为销售方式,可以零售或批发,价格不一。宋金红绿彩磨喝乐实为半陶半瓷的质感,需以陶衣提高瓷胎白度,施彩特点上突出体现为大红大绿的色块搭配为主色调,其间黄彩和黑彩作为点缀。纹饰既有抽象写意性,也有细腻写实性。“磨喝乐”发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剃削,五官造型统一。宋金红绿彩“磨喝乐”瓷偶是代表着宋金时期磁州窑陶瓷艺术的高度发展与繁荣,是中原文化和草原文化碰撞、交融中的独特产物。但随着磁州窑的衰退,明清时期玩具品种、阶级审美、娱乐思想的变化,红绿彩“磨喝乐”逐渐走出了大众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