刈割驼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补偿生长特征与光合、水分生理特性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hstian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萌蘖植物在受到动物采食或刈割后,会发生补偿性生长。根据补偿生长量的多少可以将补偿性生长分为超补偿生长(over compensatory growth)、欠补偿生长(under compensatory growth)和等补偿生长(equal compensatory growth)三种反应模式。半灌木驼绒藜不仅是营养丰富的优良牧草,而且是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抑制土壤侵蚀的重要生态屏障。因此,本文以草原化荒漠中自然分布的驼绒藜为研究对象,观测研究刈割驼绒藜的补偿生长特征与光合、水分生理特性,探讨刈割驼绒藜补偿生长规律及其生理基础。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刈割处理使驼绒藜植株的当年生枝条长度和基径茎粗显著增加;株高、冠幅和当年生枝条数量却显著减小;根系的主根长和侧根数量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2)刈割使驼绒藜叶生物量和当年生枝条生物量显著增加,出现了补偿生长,并表现为超补偿生长模式;并使驼绒藜叶生物量和当年生枝条生物量分配比例显著增加,刈割处理和对照驼绒藜生物量分配格局均表现为:根>叶>当年生枝条。(3)刈割处理显著地提高了驼绒藜植株当年生枝条生长速率;显著地增加了驼绒藜植株的比叶面积和根/冠比;显著地降低了驼绒藜植株的茎/叶比。这不仅增大了驼绒藜植株的光合作用规模,而且改善了驼绒藜植株的适口性。(4)刈割处理使驼绒藜植株叶片的气孔导度显著增加,气孔限制值减小,从而增加了CO2的摄入,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大,出现了补偿性光合作用;气孔导度显著增大,蒸腾速率显著升高,导致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5)刈割处理使驼绒藜植株的叶片水势、叶片相对含水量均显著高于对照植株,叶片水分饱和亏显著低于对照植株,表明刈割后的驼绒藜体内水分状况良好;但刈割处理驼绒藜植株的叶片失水率稍高于对照植株。综上所述,分布于草原化荒漠地区的驼绒藜,经刈割处理后,去除了老龄的往年生枝条,并产生了大量当年生枝条和新生叶片,出现了超补偿生长;同时,刈割处理使驼绒藜植株的光合能力显著增强,水分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由此可见,刈割处理使驼绒藜生长更旺盛,促使了老龄驼绒藜的更新复壮。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市大棚青皮长茄栽培规模不断扩大,栽培技术不断成熟,大棚栽培一般11 下旬~12月中旬播种,1 月上旬~中旬定植,3 月中旬开始采收,立秋前后剪去老枝栽培二茬茄。本文
  以番茄品种金果1号为试验材料,从3月14日至7月15日在山西太谷(北纬37°25′,东经112°25′)山西农业大学日光温室内对番茄植株生长发育规律、干物质生产等进行了相关研究
会议
我国民俗元素蕴含着民族情结,传承着民间艺术的人文精神以及民俗精神。近年来,民俗元素逐渐成为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的灵感来源。文章通过对我国民俗元素中蕴含的形式以及符号
  启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蔬菜站2014 年、2015 年连续实施了“设施蔬菜新品种及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项目,项目实施期间引进黄瓜、水果黄瓜、小型南瓜、甜瓜、西瓜等多个种
  1912年魏格纳首次发表大陆漂移说,标志板块理论的诞生,也开启了20世纪地球科学革命的序幕;1965 年威尔逊提出大洋盆地从生长到消亡的演化循环,即威尔逊旋回,并最早使用“板块
会议
福建蔬菜设施栽培发展迅猛,但病虫害多发,控制技术不规范,各种病虫害趋猖獗,成为设施蔬菜生产的重要障碍.通过笔者田间调查和防控试验,蔬菜病虫害是以蔬菜为中心的生态系统中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困难,需要别人的帮助。如何才能礼貌地请求别人的帮助呢?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吧。
期刊
本文从启东市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工作举措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要通过围绕优势产业,推进规模发展,着力做强三大产业;围绕营销主体,实行订单生产,着力做优三个网络
论述了天津市日光温室的结构性能与利用现状、蔬菜生产与经营特点,提出了大力示范推广节水节肥技术,提高肥水利用率,重建温室生态环境,并重视产品安全生产技术,逐渐发展生态绿色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