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将导致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HMOD)发生率增加,长期血压升高导致心脏后负荷增加以及复杂的神经内分泌激活,导致左心室肥厚(LVH)以及以后发生的心力衰竭,LVH是高血压介导的重要的靶器官损害。此外LVH也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独立的风险因子。老年高血的患病率高且更易出现HMOD。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降压应该缓慢达标有利于心脑器官的保护,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有一部分高血压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血压很快在1周内达标,尤其是住院患者。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早期(2-4周)或者更早期(1周内)达标的安全性及与LVH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8月就诊于兰大二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52人,所有纳入患者使用统一的降压方案,随访1月后根据血压达标时间,将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血压1周内达标组58人、血压2-4周达标组95人、血压4周以上达标组62人、4周以上血压不达标组34人。入组后第1个月,每周测量血压7天,每天2次,即每日早晨起床后6:00~9:00空腹服药前和晚上6:00~9:00测量血压,每次测量2-3遍,时间间隔1分钟,对于无法坚持连续血压测量1周的患者,至少连续测量3天。入组后的随访期,对于血压已经控制达标者,血压应每周测量1-2天,每天测量2次,若血压不达标者可适当增加血压测量次数,并根据血压水平调整降压药物以此保证持续降压达标。随访1年后行超声心动图、动态血压检查,进而比较血压不同时间达标对高血压患者心脏的影响,所有纳入患者HBPM均在互联网上进行长期血压传输并监测。结果:与4周以上血压达标组相比较,1周内血压达标组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更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血压达标组的LVMI与4周以上血压达标组的LVMI却无显著差异。与2-4周血压达标组相比较,1周内血压达标组的LVMI与2-4周血压达标组的LVMI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4周以上血压不达标组相比,4周内血压达标组的LVMI皆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周以上血压达标组的LVMI与4周以上不达标组的LVMI无明显差别。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血压达标时间、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为老年高血压患者LVH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早期(1月内)达标能有效延缓高血压心脏损害,延缓LVH的发生发展,1周内血压达标与1月内血压达标安全性相似,头晕、低血压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