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单兵携行装置是指单兵用于携带武器装备、生活用品的一切用具。为了解决炮弹最后一公里的运载问题,设计了一款多功能携行装置。为研究自行设计的携行装置的性能,本论文对携行装置控制系统进行设计,构建携行装置以及随机路面的动力学模型以及有限元模型,从携行装置的振动特性分析、人体腰部受力分析以及结构刚强度等方面进行可行性验证。对一种单兵携行装置进行了总体方案设计,考虑人机工程学的设计理念,设计的携行装置与人应具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兵携行装置是指单兵用于携带武器装备、生活用品的一切用具。为了解决炮弹最后一公里的运载问题,设计了一款多功能携行装置。为研究自行设计的携行装置的性能,本论文对携行装置控制系统进行设计,构建携行装置以及随机路面的动力学模型以及有限元模型,从携行装置的振动特性分析、人体腰部受力分析以及结构刚强度等方面进行可行性验证。对一种单兵携行装置进行了总体方案设计,考虑人机工程学的设计理念,设计的携行装置与人应具有较高的协调性。根据性能指标选取四轮行走机构,根据我国成年男性主要身体参数对整个携行装置的尺寸进行设计。并针对携行装置的承重装置、牵引机构以及动力装置进行设计和选型,利用三维软件对其车轮、减振机构、承重板、车架以及牵引机构等主要零部件进行建模,最后计算了弹簧的直径和有效圈数。对携行装置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搭建车体系统的物理平台,对硬件模块进行配置搭建,设计驱动控制并在Simulink控制平台中利用经典PID控制算法,进行建模仿真试验,根据人机工程学的核心思想,确保携行装置在跟随人前进时人的舒适度良好。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了携行装置的减振特性和舒适性。借助Recur Dyn构建三维随机路面和携行装置的动力学模型,在Simulink软件中搭建控制平台,实时控制装置的两个后轮驱动,实现人-车-路面耦合。在不同路面、车速以及载重下对携行装置的振动以及腰部受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携行装置有较好的减振功能,人与携行装置运动时有较好的舒适度。研究了携行装置的结构刚强度及模态特性。利用ANSYS构建携行具结构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了携行装置的应力分布规律和动态特性,在运动过程中对携行装置进行模态分析以及谐响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携行装置结构设计合理,受载时应力分布均衡,没有有害的低频模态,在C级路面载荷谱的激励下,结构仍有相当的安全裕度,与此同时结构具有相对较高的疲劳寿命。通过模态实验初步验证了振动分析模型的正确性。
其他文献
非晶态合金作为新兴的亚稳态材料,由于长程无序的特殊结构,使其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本文基于脉冲电沉积技术进行非晶合金的能量状态调控,制备低能超稳态Ni-P非晶合金和高能态Ni-P、Co-P纳米非晶合金。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差式扫描量热仪、综合物性测量系统等测试技术对其进行了结构和性能的表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采用电沉积技术制备低能超稳态非晶合金。基于传统单脉冲电沉积法制备非晶态
多文档摘要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相比从一篇文档中提取出一个摘要的单文档摘要而言,多文档摘要研究的是从多篇文档中提取出一个摘要,这个摘要是对多篇文档内容的高度总结,通过多文档摘要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在短时间内掌握多篇文档的主题内容信息。近年来单文档摘要以及多文档摘要技术逐渐被广泛地采用,而多文档摘要相比单文档摘要存在着算法复杂度高、摘要可读性差、摘要冗余度高等问题,因此研究具有高质量的多
本文针对高速列车用7N01铝合金材料,通过预时效处理设计不同溶质原子偏聚状态,优化后续形变热处理工艺,研究不同溶质原子偏聚状态与位错的交互作用及其对晶粒,组织以及合金强化机制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自然时效和欠时效预设的溶质原子团簇和GP区,相比于峰值时效与过时效预设的亚稳相以及稳定相,在后续轧制过程中可以钉扎更多的位错,导致更强的加工硬化效果。(2)自然时效时间不同,合金偏聚状态不同
鲁棒主成分分析(Robus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RPCA)能够从一个数据矩阵中分离出一个低秩矩阵和一个稀疏矩阵,形成对特定应用的有效建模。该问题在实际工程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例如,视频分离,面部识别,图像对齐等。目前,相关研究学者已对鲁棒主成分分析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且提出了很多求解算法,例如邻近梯度法(PGM),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及Frank-Wol
精确的天线测量技术是进行天线性能优化、设计高性能天线的必要手段。从天线近场测量技术的基本理论出发,对一种机载喇叭天线的近远场变换技术进行研究。采用模式展开法推导天线的平面波展开公式和探头补偿条件下的近远场天线耦合公式。针对近场测量中探头误差进行重点讨论,使用混合公式法对探头误差进行补偿,并对测试探头进行仿真分析,将仿真结果与公式法计算结果相比,进行误差计算。针对现有机载天线增益和相位中心的测量效率
正类和无标签类学习(Positive and Unlabeled learning,PU学习)作为弱监督学习领域中不完全监督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与传统的有监督学习不同,PU学习的目的是仅从正样本和无标签数据中训练一个二元分类器。由于PU分类器的训练不依赖于负样本,因此,在实际问题中,如果负样本缺失或者分布过于分散时,可优先使用PU学习来
随着网络技术高速发展,恶意软件种类不断丰富。传统恶意软件检测依赖人工提取特征,前期投入成本高且无法识别已有软件变体或新型软件,具有较强滞后性,为此引入深度学习解决传统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应用深度学习能够提高恶意软件检测的效率与准确性,但无法给出决策的明确解释降低了预测结果的可信度,限制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深度学习的可解释性方法进行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针对图像和表格数据,假定特征之间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深、大基坑工程越来越多,对边坡监测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本文设计了一种以非量测相机为成像工具,以直接线性变换解析法为数学模型的摄影测量边坡监测系统,提出用智能手机代替传统数码相机以提升摄影测量边坡监测的便捷性和功能的多样性。通过对6款智能手机的检校实验和畸变研究,证明了智能手机成像应用于摄影测量领域的可行性,并通过室内对比实验和工程实践测定了该系统的稳定性和精度,确定了其在边
随着重型工程机械领域的迅猛发展,对于广泛应用的重载机械臂系统在性能和效率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液压油源装置作为重载机械臂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整体的驱动性能和能耗表现。因此,本文针对重载机械臂系统液压油源装置能量传递过程中,由于输入输出功率不匹配造成的能量损耗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工作:(1)介绍智能油源系统工作原理及总体方案。针对传统液压油源装置进行改进,引入功
全固态薄膜锂电池作为一种微型电池,其厚度只有微米级别,而且具有高功率密度、长循环寿命、宽工作温区、高安全性以及结构灵活等优点,填补了锂电池在微型尺度上的空白,在微型器件与系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在适用于全固态薄膜锂电池的各类正极材料中,无锂正极如MoO3、V2O5等材料因其高理论比容量而成为第一代固态薄膜锂电池的选择。然而,此类材料较低的电子电导率及离子扩散系数限制了薄膜厚度以及电荷传输的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