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宦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层。宦官在宫廷内侍奉皇族,与君主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唐代宦官在佛教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宦官活跃于内廷,他们与皇帝的关系甚为密切,因而,其宗教信仰就不会是纯粹的个人行为,必然与皇帝,甚而与整个朝廷政局都有重大关系。本文试图探讨唐代宦官集团的佛教信仰情况及其与朝廷大政的关系。唐代宦官奉佛者甚众。在传统文献和墓志中,常常可以见到唐代宦官奉佛事迹的记载,包括建寺造像、起塔、建经幢等活动。这些活动,由于有大宦官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对宦官奉佛的影响相当深远。推究其原因,佛典教理的吸引、唐代的社会浓厚的佛教氛围和宦官的家庭出身等,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深深地影响了宦官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宦官奉佛的动力和成因。宦官奉佛与唐朝政治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宦官在佛教信仰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随着其自身权势的扩展,又逐渐对唐朝政治造成了一定影响。中唐以后,朝廷在京师设置了功德使,宦官通过担任功德使等职务,直接插手佛教事务的管理,攫取了宗教管理权,而宦官与朝廷的紧张关系,集中爆发于会昌法难。除此之外,唐代宦官与僧人之间也结下了不解之缘。随着出纳帝命和宗教信仰的需要,宦官与僧人尤其是高僧的接触逐渐频繁,关系也逐渐密切。他们深入译场、供养家僧、参禅问道、推荐僧人至京城寺院、在重大政治事件中保护僧人等,在这种与僧人的密切接触中,宦官不仅为自己的信仰带来便利,而且必然会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所有的便利条件为僧人提供方便。除此以外,宦官对佛教的护持,还有政治和经济上的好处。因此,宦官通过与僧人的接触也间接地影响了佛教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