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星河湿地是三江平原保存完好的天然湿地之一,人为干涉较少,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研究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通过野外原位监测和实验室样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天然湿地及不同年限退耕还湿的湿地植被生长季CO2气体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了气温、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土壤PH等环境因子对C02气体排放通量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七星河湿地植被生长季CO2排放通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各样点2011年C02排放量均显著高于2012年。CO2排放的最大值出现在温度较高的8月份。在植被的生长季,退耕还湿5年的小叶章湿地C02排放量的范围为44.85,-884.99mg·m-2·h-1,天然芦苇湿地CO2排放量为38.89。~1415.62mg·m-2·h1,退耕还湿10年的芦苇湿地CO2排放量为60.34~1933.30mg·m-2·h-1,退耕还湿10年的小叶章湿地CO2排放量为45.08-1163.94mg·m-2·h-1。不同样点CO2排放通量的顺序为:退耕还湿10年的芦苇湿地(33)>季节性积水的天然芦苇湿地(2#)>退耕还湿10年的小叶章湿地(4#)>退耕还湿5的小叶章湿地(1#)。各样点CO2排放总体的差异性不显著;但退耕还湿5年的小叶章湿地与退耕还湿10年的芦苇湿地C02排放的差异性显著(P<0.05)。七星河天然芦苇湿地及退耕还湿10年的小叶章湿地的CO2通量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退耕还湿5年的小叶章湿地及退耕还湿10年的芦苇湿地C02通量对气温的响应并不明显。退耕还湿5年的小叶章湿地、退耕还湿10年的芦苇湿地及退耕还湿10年的小叶章湿地C02通量分别与5cm、10cm、15cm土壤温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天然芦苇湿地CO2通量分别与5cm土壤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深入研究表明,CO2排放与土壤温度间并不是单纯的呈正相关或者负相关,而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呈正相关,超出此范围呈负相关关系。在土壤5cm深度,CO2排放量最大的温度范围是17.4-22.2℃;在土壤10m深度,CO2排放量最大的温度范围是15.2-21.2℃;在土壤15cm深度,CO2排放量最大的温度范围是11.2-19.0℃。七星河湿地各样点CO2通量与5cm土壤体积含水量和15cm土壤体积含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10cm土壤体积含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七星河湿地土壤呈弱酸性,范围在4.3-7.0之间。土壤PH值在4.3-6.3之间时,CO2通量与土壤PH值间呈正相关关系,在6.3-7.0范围内,CO2通量与土壤PH值间呈负相关关系。七星河湿地有机碳含量的最大值为45.33g/kg,最小值为32.69g/kg。总体来说,七星河湿地有机碳含量在三江平原地区处于中等水平。本研究中,CO2通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最后,基于主成分分析得到了各样点CO2排放通量与环境因子间线性回归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