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在华日办报刊不惜捏造历史,歪曲事实,大肆渲染中国政局混乱,极力宣传“王道政治”,沦为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侵略的政治工具。由日本侵略者创办的、用于混淆当地民众视听的《满洲日报》也不例外。我国东北地区军民饱受殖民侵略的十四年里,在日本当局的操纵下,于1932年3月1日在吉林长春建立了所谓“满洲国”,并在1932年3月9日举行了所谓的“建国仪式”。在伪满洲国存续的十四年期间,伪满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在华日办报刊不惜捏造历史,歪曲事实,大肆渲染中国政局混乱,极力宣传“王道政治”,沦为日本军国主义进行侵略的政治工具。由日本侵略者创办的、用于混淆当地民众视听的《满洲日报》也不例外。我国东北地区军民饱受殖民侵略的十四年里,在日本当局的操纵下,于1932年3月1日在吉林长春建立了所谓“满洲国”,并在1932年3月9日举行了所谓的“建国仪式”。在伪满洲国存续的十四年期间,伪满洲国当局及军方举办了多种官方纪念仪式和庆祝活动,并且利用作为“喉舌”的报刊,积极对此进行宣传报道,以期达到当局的宣传洗脑和使“满洲国”正当化、合法化的目的。《满洲日报》最早创办时间为1905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而停刊,是中国东北地区创刊最早、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大的报纸。1907年后,《满洲日报》及其改名前后的《满洲日日新闻》是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事实上实行殖民侵略活动机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机关报,也是日本关东军的“御用报纸”,该报的报道和言论基本可以代表日本当局、侵略当局和关东军的官方立场和报道倾向。因此,本文将1931年至1932年的日文《满洲日报》刊载的“满洲国”的“建国”纪念相关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探究“满洲国”的“建国”这一沦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报纸上的呈现形式,运用文本分析、数量统计等方式方法,分析这些新闻报道中所隐含的背后意义,探究报纸这一媒介在殖民宣传中的议程设置作用机制及相关舆论体系的建构。与以往的相关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主要在两个方面:1、国内研究者往往就伪“满洲国”时期的中文报纸资料为依托进行研究,未就日文报纸展开过有针对性地研究;2、以往研究更多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研究依据,尚未有学者从议程设置角度展开分析和研究。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那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这一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本文通过对筛选过后的新闻报道进行通读分析后发现,“满洲国”建国约两周以前,作为“满铁”机关报的《满洲日报》便对此事进行渲染和预热,并就相关议题进行了安排和设置;“满洲国”建国以后,《满洲日报》通过采取制造“满洲国”的“建国”是东北地区民众的迫切要求、日方与此完全无关的假象,为“满洲国”及其政权的合法化、正当化而造势等手段,在表述上虽采取旁观的态度和新闻叙事方式,但依旧将中国东北地区视为“受到支那暴政压迫”的地区,极力渲染“满洲国”的“建国”才是中国东北地区民众的“救世主”的形象,依此对日文《满洲日报》的读者群,也就是当地日本侨民进行宣传洗脑,达到使这些民众认同支持、并愿意为“满洲国”的建设而奉献的宣传目的。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加强党管人
绿色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转型与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2004-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来考察环境规制与政府补贴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在省际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聚集特征,政府在推动绿色创新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政府基于绿色发展目标实施的环境规制政策会对绿色技术创新产生倒“U”型的本地效应,即各省市整体绿色创新能力会随当地政府规制强度
虽然在大自然里自由来去很美妙,但人们还是想要一个家。人类用树枝、树叶、泥土、干草、布、砖、水泥、钢筋、玻璃……建造自己的家园,遮风避雨、繁衍后代……大自然里也有许多"建筑师",自己生产或寻找各种材料,建造"居所"来遮风避雨、繁衍后代……
随着国内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工业企业若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就应全方位、系统的提高核心竞争力。现阶段,办公用品工业企业在实施科学及全方位全面预算管理中却存有诸多不良问题。为此,文章就办公用品工业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重点与难点相关问题实施细致剖析,同时提出健全办公用品工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策略。
利用请求语进行请求行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交际活动,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能否正确使用请求语关系到交际过程能否顺利进行,严重地请求语使用不当甚至会造成交际活动的失败。根据交际情景的不同,请求语可以分为口语交际情景中的请求语和书面语交际情景中的请求语,两者在词汇选择,句式选择,策略选择等方面均有不同。目前国内外关于请求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口语情景中请求语的分类、策略类型及二语学习者的使用情况,而对书面语
语言评价作为英语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诸多学者对不同英语教师群体的语言评价素养进行了研究,并指出教师的语言评价素养多与环境与经验相关。然而,对新手中学英语教师的实证研究相对匮乏。与其他的英语教师群体相比,新手英语教师处于教学生涯初期,这个时期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比如他们的教学经验不足,而且属于不断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型中,这些特点可能会对新手英语教师群体的
在英国,石黑一雄与另外两位作家奈保尔、拉什迪并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身份问题一直是石黑一雄创作中重点关注的主题之一,他先后出版的两部小说《我辈孤雏》(2000)和《莫失莫忘》(2005)都探讨了小说主人公对自我身份的不懈追求。《我辈孤雏》和《莫失莫忘》这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班克斯和凯西起初都处于身份迷失、焦虑和无根的困境之中,但他们最终都努力与自己和过去和解,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定位。本文从空间角度
构建政府、企业、民众参与的环境共治体系,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方法对地方政府策略性规制进行量化,以2011—2020年A股重污染企业为样本,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众纳入研究框架,分析策略性环境规制对企业环境治理投资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随着政府文件中策略性规制信号的释放,重污染企业的环境治理投资也有所放缓,地方的策略性规制消解了企业的环境治理投资。同时,在环境共治
新中国“十七年”,全球冷战将大陆文坛也挟裹其间,政治意识形态湮没了文艺审美建构,深刻地规约着美国文学翻译的走向与诉求。为细致把握翻译文学同政治冲突的交相互动,本文采取个案研究法和历史档案法,并依托叙事理论(及形象理论)来搭建概念框架,由此观照《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十七年”的翻译与误读,力图阐明相关重叙者如何动态地协调了自身同文本、作者、社会、政治的联系。研究发现,《麦田里的守望者》于1963年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