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咽喉反流病动物模型的建立研究目的:建立咽喉反流病动物模型,为研究咽喉反流病咽喉部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提供基础。研究方法:健康雄性豚鼠(300-350g)18只随机分为2组。10只为实验组,灌注盐酸胃蛋白酶混合溶液(PH=2)14天;8只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灌注生理盐水14天。14天后处死所有豚鼠,取豚鼠环后区黏膜行HE染色,分析光镜下组织病理学差异。研究结果:对比生理盐水对照组环后区黏膜上皮完整,光镜下可见实验组环后区黏膜上皮层部分坏死、脱落,固有层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肌层断裂,黏膜下腺体增生、肥大,血管扩张、充血。实验组白细胞计数为33.50±16.19;生理盐水对照组白细胞计数为8.37±3.20;两组白细胞计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结论:本实验结果表示,酸性胃蛋白酶直接灌注于咽喉部可使咽喉部产生炎症反应。第二部分咽喉反流病动物咽喉部黏膜上皮细胞间隙变化研究目的:利用咽喉反流病动物模型,研究咽喉反流病咽喉部黏膜上皮细胞间隙变化。研究方法:健康雄性豚鼠(300-350g)18只随机分为2组。10只为实验组,灌注盐酸胃蛋白酶混合溶液(PH=2)14天;8只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灌注生理盐水14天。14天后处死所有豚鼠,取豚鼠环后区黏膜行透射电镜检查,测量环后区黏膜上皮近基底膜处细胞间隙大小。研究结果:实验组环后区黏膜上皮细胞间隙大小为0.32±0.047um;生理盐水对照组环后区黏膜上皮细胞间隙大小为0.03±0.014um。两组环后区黏膜上皮细胞间隙大小有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提示咽喉反流病中咽喉部黏膜组织形态的改变与胃食管反流病中有明显的相似性。咽喉反流病咽喉部黏膜上皮存在细胞间隙增宽。第三部分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蛋白、claudin-3蛋白在咽喉反流病动物咽喉部黏膜的表达研究目的:利用咽喉反流病动物模型,研究咽喉反流病咽喉部黏膜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蛋白和claudin-3蛋白的表达变化。研究方法:健康雄性豚鼠(300-350g)18只随机分为2组。10只为实验组,灌注盐酸胃蛋白酶混合溶液(PH=2)14天;8只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灌注生理盐水14天。14天后处死所有豚鼠,取豚鼠环后区黏膜行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蛋白和claudin-3蛋白的免疫组化研究,应用Image-Pro Plus6.0对拍摄照片进行半定量分析,分析各组环后区黏膜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蛋白和claudin-3蛋白的表达差异。研究结果:实验组occludin蛋白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5)。实验组claudin-3蛋白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发现咽喉反流病组的occludin蛋白和claudin-3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证实了咽喉反流病的上皮屏障的受损与紧密连接密切相关。